2.中國* * *生產黨和人民政府把恢復和發展生產作為壹切工作的中心,正確處理政治和經濟的關系,堅決執行黨的七屆二中全會的政策,堅定地把恢復和發展生產,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作為國民經濟恢復時期黨的壹切工作的中心。
3.中國* * *產黨從中國國情出發,特別是建國初期的具體情況,制定了“不要四面出擊”等正確的方針政策。正確處理各階級之間的關系,堅持無產階級的領導和鞏固工農聯盟,註意團結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實行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從而調動和團結壹切積極的政治因素為恢復國民經濟服務。
這壹時期,黨十分註意發揚實事求是、壹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傳統,使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更好地反映和符合中國實際。得到人民的支持,主要措施是沒收官僚資本,建立4102的國有經濟,既完成了1653的民主革命任務,又具有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人民政府也奪回了帝國主義的控制權。通過“銀元戰”和“米棉戰”,穩定了全國的物價。
當時需要由中央政府管理國家財政和經濟,形成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通過土地改革、工商業的合理調整和精簡行政的措施,國家財政和經濟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人民政府領導人民大力恢復和發展生產,引導農民互助合作,興修水利,發展生產;城市和工礦企業進行了民主改革和生產改革,為恢復和發展生產發揮了重要作用,完成了民主革命遺留的任務。
1956上半年三大改造完成後,黨中央提出,今後全黨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生產力,盡快把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後來,我們逐步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從1957年到1966年的10年,黨根據這壹戰略目標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壹時期出現了不少失誤,有的甚至造成了嚴重後果,但總的來說,生產的發展並沒有放松,特別是從1961到1965的五年國民經濟調整,使生產力大發展,社會主義建設呈現出壹派繁榮景象。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僅用三年時間就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到1952年底,工農業總產值比1949增長77.5%。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145%,農業總產值增長48.5%,主要產品產量大大超過建國前最高年產量。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全國職工平均工資增長70%左右,各地農民收入普遍增長30%以上。國家的財政和經濟狀況有了根本的改善,這就為進行有計劃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準備了條件。由於八年的日本侵華戰爭和三年半的民族內戰,中國遭受了巨大的經濟損失。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過三年的努力,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和初步發展。1952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81億元,比1949增長77.5%,比歷史最高水平增長20%。
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已超過建國前的最高水平。隨著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國家財政收支平衡,文教衛生事業相應發展,工農收入增加,生活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