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精神作為中華民族在長期生活實踐中的文化結晶,積澱了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中華民族精神中有許多優秀的品質,今天仍為我們所用,比如自強不息的精神。
《易傳》說:“天道強,君子自強不息。”也就是說,君子要奮發向上,剛毅自強,就像田,體育強的時候。《論語》中也有“怒而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去”的說法,提倡積極樂觀的自強態度。
但是,塑造中華民族精神的時間起點,遠遠超出了《易傳》和《論語》,而是延續到我們祖先傳說中的“黃艷蚩尤”,甚至延續到“盤古開天,精衛填海,愚人移山”的古老神話。
“周雖故國,其命猶新”,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而寶貴的精神資源,值得進壹步挖掘、弘揚和利用。我們應該賦予古人留下的優秀民族精神新的時代內涵,服務於新時代中國精神的建設。
從空間上看中國精神,中國精神就是中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鬥。近代以來,面對外國列強入侵、山河破碎帶來的國恥,全國各族人民壹直在不斷探索民族繁榮復興之路。艱難困苦,玉成。
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始終團結互助,同舟共濟,建立了統壹的多民族國家,五十六個民族發展了和諧的民族關系,組成了相互關愛的中國人民大家庭。今天,中國取得的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
在中國幾千年的文明發展史上,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開發了祖國的錦繡河山和遼闊疆域,創造了悠久的中國歷史和燦爛的中國文化,形成了豐富的中國精神。
人無精神不能立,國無精神不能強,民族無精神不能興。壹個國家、壹個民族沒有精神支撐,就意味著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只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穩,才能在歷史洪流中站穩腳跟。
近日,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強和改進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指出,深化開展群眾性主題實踐活動,充分利用重要傳統節日和重大節日,發揮禮儀制度的教育作用,豐富道德實踐活動,促進形成符合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風貌、文明風尚和行為規範。
推進新時代偉大事業,必須有團結統壹的強大精神凝聚力。更好地構建中國精神,需要我們不斷為中國精神和與之密切相關的整個思想文化體系註入新的時代內涵。
要增強其凝聚力、引領力和感召力,還需要更加註重中國精神進入和深入人心的規律,有效引導先進精神贏得人心、掌握群眾,才能匯聚起磅礴的中國力量。
銘記永恒的偉大事業,百年只迎來壯年。回首過去的奮鬥之路,我們心潮澎湃;看著前方的路,我們躊躇滿誌。在新的時代,我們應該繼續弘揚這些寶貴的中國精神,賦予中國精神新的時代內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向著第二個百年的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