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很多人對銀行盈利模式的理解是傳統的存貸利差(貸款的利息收入減去存款的利息支出)。其實這是壹個誤區。存貸利差確實是銀行最重要的利潤來源,但不是唯壹來源。除存貸款利差外,非利息收入(如信用卡收入、基金保險代銷收入、理財收入等。)和投資收益(大銀行壹般都有投行部門參與壹些項目投資並獲得收益)也是商業銀行重要的收入來源。壹般來說,銀行規模越大,存貸利差收入比例越低。
網點的人流量對銀行的業績有壹定影響,但不是決定性的。我們以最基本的存貨利差(每個銀行都有)為例來分析:銀行的業務分為公司金融(公司)業務和零售(私人)業務,公司金融業務往往占大頭,部分銀行的公司金融業務利潤甚至可以達到60%甚至70%。
對於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等公司業務來說,他們的業務可能是壹個月三五筆交易,但恰恰是這三五筆交易帶來的收益,足以維持網點的正常運轉,甚至有不少收入。所以,相對於熱鬧的網點(更多的是公司業務),冷清的網點收入不壹定比熱鬧的網點弱,甚至可能超過。
作為商業銀行,銀行對盈利能力很敏感。如果壹家分行長期不盈利,大多數情況下,銀行會將其關閉。所以,網民冷清的分公司之所以能長期存在,甚至重裝上陣,是因為分公司壹直保持著持續盈利的狀態。當然,任何時候都有特殊情況。現實中確實存在個別銀行網點長期不盈利,但依然存在的情況。
比如我所在的地級市,因為老城區太擁擠,幾年前政府決定將整個城市向東擴展,開發新區。為了促進新區的發展,市政府也搬到了新區。我行壹直是當地政府的主要合作銀行,政府工作人員的工資也由我行發放。為了方便政府工作人員服務,我行在新區市政府旁邊開了壹家分行。這也是方圓5公裏範圍內唯壹的銀行網點。因為新區還在建設中,整個城市比較貧瘠,所以這個網點的考核利潤壹直是負的(財政存款和政府平臺融資仍然計入市區原有網點的業績),但是這個網點壹直是開著的,這是戰略上的考慮。
雖然國內大部分銀行還是國有的,但是作為商業銀行,現在的銀行業還是會追求利潤的,所以壹個支行常年營業的概率大,只能說明這個支行還是盈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