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視智育,忽視德育的現象仍然普遍存在。從小學、中學到大學教育;從家庭、學校到社會教育,都有這種傾向。在培養人才的問題上,要務實地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在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上有所放松。我覺得只要成績好,其他方面幾乎不是大問題。其實我已經形成了這樣的觀念,學習好等於做壹個好孩子,壹個好學生。現在,父母普遍希望讓他們的孩子成功,他們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父母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不讓孩子做其他的事情,連生活上的小事都管得嚴嚴實實。無形中養成了他們懶惰、自大、傲慢、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道德。進入中學甚至大學後,很多學生還表現出自理能力差,自制力弱,對集體和他人漠不關心,自我中心。而高校的德育只註重知識的傳遞和接受,缺乏糾正學生已經形成的不良品德的手段和措施。
(2)學校德育的適應性和有效性較差。正如《中央關於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幹意見》所指出的:“面對新的形勢和要求,學校德育還很不適應。”首先,傳統道德教育是片面的。傳統道德教育多以學校為主,認為學校教育培養的是壹個人壹生所需的性格和品質。只強調學校德育的系統優勢而忽略了許多不利因素,導致學校德育脫離現實生活。二是強調知識傳授,忽視能力和行為訓練。目前學校普遍把德育的重點放在課堂上,教學內容極輕極重,過於註重理論教學,忽視德育活動規律。(3)重灌輸,輕人格培養。在德育中,我們強調按照統壹的課程大綱和教學計劃進行教學,過分強調書本知識的科學性、系統性和準確性,而忽略了德育也必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然而,學生的實際道德認識水平和思想狀況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削弱了德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第四,教學氛圍不民主。教師“壹言堂”盛行,“老師講給學生聽,老師考學生背,老師改學生筆記”的傳統模式難以喚起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壹些教育工作者的教學內容是假的、大的、空的,青年學生中存在許多行為問題和心理障礙。他們缺乏引導疏導的措施,教學方法簡單甚至粗暴,嚴重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引起學生的逆反情緒,甚至造成學生的逆反心理,後果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