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接受了布瓦洛《詩歌的藝術》的文學理論,主張戲劇創作應以高乃依和拉辛為榜樣,認為“理性是正確風格的基礎和源泉”,所以文學要符合理性,文學創作也要以教育和道德提高為目的。正是在啟蒙運動後期,德國民族文學開始走向輝煌時代,其創始人是萊辛。
從65438年到70年代,德國發生了壹場聲勢浩大的資產階級反封建文學運動,即“沖鋒運動”。它是德國啟蒙運動的延續和發展,以作家克林格(1752-1831)的同名劇本命名。“沖鋒陷陣”運動在反封建、強調文學民族性方面比啟蒙時期前進了壹大步,標誌著德國資產階級民族意識的進壹步覺醒。
其主要思想傾向是反對封建割據,反抗封建壓迫和虛偽的道德風尚,批判死氣沈沈的封建文藝,要求創作自由和個性解放。“沖鋒陷陣”運動的作家重視民族意識,崇尚民族感情,強調從自己的民族歷史中汲取題材,弘揚民族風格。他們反對封建束縛,崇尚情懷,要求自由和個性解放;他們擁護盧梭“回歸自然”的口號,贊美理想化的自然秩序,贊美他們心目中所謂單純的兒童和勞動人民。
這些作品充滿了浪漫主義和感傷的元素。由於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這場運動僅限於文學領域,沒有發展成為壹場政治性的社會運動。“沖鋒”運動的中心是斯特拉斯堡。約翰?聖哥達樸正洙?霍爾德(1744—1803)是“奔流運動”綱領的制定者。他對文學的主要貢獻是文學理論和民間文學的收集和研究。
這壹時期德國文學的代表人物是青年時代的歌德和席勒,代表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維特》和席勒的《陰謀與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