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之學是以心傳心,與佛教的道學相反;用心學,與漢唐訓詁、詞章學相對;論心治心,這是理學的功夫論。
在陽明學興起之前,“薛鑫”主要指理學,尤其是朱成學派的學術傳統,偶爾也指陸九淵學派的學術。
作為學派的專名,“薛鑫”指的是始於明朝嘉靖年間,萬歷年間逐漸成型的陽明學。
陽明心學的學界甚至談到過王陸,而王陸似乎在清初就被稱為心理學家。
近代以來,朱成和王陸被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所分割,“薛鑫”也逐漸從壹個側重於道教傳承的道教術語變成了壹個本體論術語。
王陽明心學
在哲學層面上,陽明心學的特點首先表現為以心為本或以心為體。
需要註意的是,這裏的以心為體,並不是指以人的意識(心)來建構外部世界或物質世界,其本質內涵在於:現實世界的具體存在意義是由人(包括人心)來呈現的。換句話說,世界的存在不依賴於人,但它的意義與人密不可分。
王陽明曾經和他的學生討論過上述思想,以《山花》為例。深山裏花開花落。這裏的花開花落並不依賴於人的內心,而是花所蘊含的審美意義,以其明麗的特質,相對於人而呈現。在人之外,這種審美意義已經不存在了。
不僅是山裏的花,還有社會領域的物。社會是以人為基礎的,人首先是活的有機體。在自然觀上(缺乏倫理或政治意識),人類相應地首先表現為自然意義上的有機體。
按照王陽明的理解,如果壹個人沒有形成孝敬兄弟的意識,那麽“兄弟”和“父母”對他來說只是生物性的存在,而不是倫理性的對象。只有當妳真正具備了倫理意識,形成了孝敬父母、尊重兄弟的道德“心”,相關對象才會顯示出倫理意義。
王陽明曾提出心外無物的理論。這個觀念也不否認萬物的存在,而是強調世界的意義是由人來呈現的。推而廣之,在人和人的意識之外,世界的意義是隱藏而不明顯的,對人有意義的世界是與人相關的,被意識之光照亮的世界。
可見,在強調身心的背後,是對世界意義和價值的擔憂。王陽明以心為體對心物關系的界定,固然包含著某種思辨的傾向,但其內在旨趣既不是消解現實對象,也不是以人心構建外部世界,而是強調外部世界相對於人的意義。
參考以上內容:光明數字報——心理學視角下人類命運的同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