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城市都壹樣,就像克隆的香港。70年代末80年代初,內地壹個略顯繁華的城市的壹角,與“小香港”這個名字聯系在壹起。現在隨著經濟發展,確實是以香港為導向。全國的城市街道景觀都是統壹規範的,線條組成的高樓大廈根本分辨不出這個城市和其他城市的區別。不考慮城市的細節,紐約東京上海北京香港沒有質的區別。王府井大街和曾經的皇宮上有幾座銅像孤零零地矗立在壹片高樓中,上海城隍廟也以低矮的姿態笨拙地在高樓的縫隙中。世界不同地方的城市本來就有時間、空間、文化的差異,有自己的傳統特色,但這壹切在快餐時代都變成了壹張臉,就像北京的麥當勞和香港的麥當勞、上海的麥當勞沒有區別壹樣。全國各地的商店都用電腦噴繪,各種電腦刻字讓大街小巷充滿了濃濃的商業氣息。
有時我會深深懷念當地書法家或發燒友寫的店招,有時我真的很想在綠色石板鋪成的人行道上走壹走。骨瘦如柴的石板記載著我們祖先的足跡,仿佛記錄著歲月的滄桑。蒼勁有力的書法為店面增添了獨特的文化品位,風格各異的建築讓人流連忘返。幸運的是,少數專家堅決保護幾個有特色城市的傳統建築,給我們留下了壹個品味傳統文化的小空間。
不僅城市的風景是這樣,家裏的裝修也是標準化的,壹味追求酒店式的華麗,沒有自己的特色,不同地方的家面孔都是壹個模式,沒有區別。於是我總是看著那套郵票——《中國民居》發呆,在這方寸之間體驗美。也許,我們這壹代人正處在傳統文化和現代快餐文化的交匯點,我們成了這個時代矛盾的結合體。但是,上述情況只適應國外社會。
快餐店傳到中國,發生了質的變化,很可悲。原來在國外,快餐變成快餐是因為用的時間少。但肯德基進入中國市場後,由於價格高昂,普通家庭去壹次肯德基是壹件隆重的事情,需要慎重考慮,系統安排。然後壹家幾個人沖進擁擠的店裏,花了半個小時點菜搶座位。然後他們坐在座位上,仔細品味著“上校雞塊”。
雖然這種情況在1年後有所改善,但普通人還是不會經常去快餐店,而且肯德基雖然在上海有100多家分店,但去肯德基吃飯還是需要排隊,更不用說必勝客那種沒有預約就沒有座位的尷尬局面了。外國人經常對這種現象感到困惑。
壹方面,中國人視吃為生命。自古以來就有“民以食為天”的說法。在眾多的中國菜系中,每壹道菜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在中國社會,快餐文化不能輕易建立。中國人花在吃飯上的時間比其他娛樂更多。對中國人來說,吃很重要。中國人會挑剔食物是否好吃,甚至連顏色也不放過。另壹方面,中國的麥當勞、肯德基等快餐店制定的價格過高,讓中國人無法承受頻繁光顧;相對於國外快餐店的火爆,這些原本很受歡迎的餐廳到了中國就很不壹般了。
快餐文化順應社會發展,在國外可能是這樣,但在當今中國,誰不想待在溫暖的家裏,有時間就吃媽媽做的家常菜呢?快餐文化能否在中國長久建立,似乎還需要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