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激活人事管理制度,促進人才合理有序流動,20世紀80年代初,國務院發布了《關於科學技術人員合理流動的通知》等規範性文件,肯定了招聘、應聘等人才流動方式。隨著人才流動的日益活躍,為規範人才流動管理,國家有關部門相繼出臺了人才招聘、辭職、辭退、流動人員檔案管理等相關政策。為了給人才擇業和單位選人提供服務,勞動人事部在1984建立了人才流動服務中心,開始推動各地建立人才流動機構。截止1996年底,全國人才流動機構超過4000家。以政府人事部門所屬人才交流機構為主導,民間人才中介組織為補充的人才流動體系初步形成。上述機構通過收集、整理、存儲和發布人才供求信息,為各類人才和用人單位提供信息咨詢服務,開展轉崗技術和技能培訓,辦理流動人員檔案,調整工資和評定專業技術職務,為人才兼職、技術開發和技術服務提供社會化服務。近兩年,根據人才流動的需要,開展了人事代理、人事爭議仲裁等人事代理工作。
人才流動的實踐和發展為人才市場的產生奠定了基礎。65438至0994年,中組部、人事部聯合印發《關於加快培育和發展我國人才市場的意見》,提出了培育和發展人才市場的總體目標,對促進在職人員合理有序流動,消除人才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跨崗位流動障礙起到了有力作用。今後,我們將繼續建立和完善各種形式的專業化、產業化社會中介組織,逐步形成多層次、多功能的人才社會化服務體系,逐步在中等城市建立功能齊全、設施完善的市場場所,發展人才市場網絡;充分發揮人才流動機構在人才市場中的主渠道作用。制定人才市場運行規則和人才市場主體行為準則,合理引導人才流動,改善人才分布結構,為在職人員流動、個人擇業和單位用工服務。畢業生不再像過去那樣將首次就業視為終身大事,打破了“壹份工作終身”的傳統模式。畢業生可采取先就業後調劑的就業策略。
重視人才、打造人才高地的環境正在形成。
作為壹種新的經濟形態,知識經濟已經初具規模。重視人才資本、貨幣資本和物質資本已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共識,學習型組織的氛圍正在形成。國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人才培養速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吸引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開發人才資源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發達地區制定了21世紀人才發展規劃,構築人才高地,降低門檻,積極引進人才,取消了壹些阻礙人才引進的不合理收費項目,設立風險投資,鼓勵大學生和各領域有用人才大膽創業。壹些地區設立了畢業生創業專項資金,制定了壹系列優惠政策,引導和支持更多畢業生創業。西部地區雖然在吸引人才方面有自己的不足,但除了積極引進人才的政策外,還提出了“不求所有,但求使用,來去自由”的靈活措施。壹些地區嘗試改革制約和影響畢業生就業的戶籍制度,從深層次逐步建立人才服務體系。
當然,在重視人才環境形成的同時,重視人才素質的環境也在日益形成。壹些地區並不局限於用人單位對畢業生質量的要求,而是政府部門陸續出臺了引進人才、吸納畢業生的水平和質量要求。比如外語水平,計算機水平等條件。隨著科技水平的提高,重視人才素質的要求已成為國家行政部門、企事業單位的共識,也是國際化的趨勢。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和全球化的趨勢,社會對人才的素質也提出了具體的要求。有專家認為,社會對人才的評價因素是綜合的。
可見,大學生充分認識到就業環境對就業的影響,樹立終身學習、創新、拼搏、競爭、成功的意識,成為只會就業、只會創業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