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16,義不容辭——什麽是“義”?

16,義不容辭——什麽是“義”?

“義”是中國傳統文化所推崇的。儒家講“仁、義、禮、智、信”。人們常說“仁義道德”。《三國演義》通篇演繹壹個“義”字。“桃園三結義”劉和曾幾何時的旅美在不被曹操收買的情況下,護送大嫂千裏尋弟劉備。人們往往評價老實人有正義感,尊稱其為“義人”,做的事美其名曰“義舉”。學者有言“鐵肩擔道義,巧手寫文章”。忠仁壹直是壹種被推崇和推崇的品德。“見義勇為”、“見義勇為”、“責無旁貸”、“舍身取義”、“義無反顧”,其中的含義表達了壹種重如山的社會責任和價值追求,讓人肅然起敬。但“利前忘義”、“忘恩負義”、“奸詐”、“無情無義”、“無情無義”表現出壹種嚴重的社會譴責,被譴責的人是被鄙視和唾棄的。

那麽什麽是“義”?“義,宜也。刑事相適。”(《名釋》)即應如此。意義有不同層次的意義。比如友情,禮貌,信仰,道德。人們常說友誼是無價的。所謂“友情”,就是人的感受和應該做的事情。帶著感情行動,讓事情發生。人們常說“禮義圓明”。所謂“禮”,就是應該出於禮節和禮儀的要求而做出的禮貌行為。人們也說“忠厚如山”。所謂“信”,就是從誠信的社會規則出發,應該承擔的責任。最高的意義是“道德”。傳統文化中的最高原則是道,即宇宙的統壹規律和法則。所以人們往往把道冠於義之前,形成壹種道德說法。順道者為正,違道者為惡。所以道德就是“正義”“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所以“道德”“正義”“正義”的意思是壹樣的。

無論是仁義、禮義、信義還是道德,義其實都是情理上應該做的行為。所謂“義不容辭”。基於這個基本含義,人們把應盡的責任和應該做的事情稱為“義務”。符合正義、公益的行為稱為“義行”無論是友情、禮貌、信義、道德,都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對人類行為的約束和規範。尤其是正義和道德,具有巨大而普遍的號召力和更高的約束力,使得歷史上所有的政治人物都極力標榜自己是正義的代表、道德的使者或化身。沒有人敢公開反對正義和道德。

因為義與道有關,和與道相近,“得道者昌,失道者亡。”所以,義對於人,對於人類社會,不是可有可無,不是可行,不是不可能。對於個人來說,在思想和行為中增加義的內容,可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味和境界,獲得更高的社會認同。所以,在社會環境中,人要有道義在肩,正氣在身,勤政勇敢,“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權貴不能屈。”只有承擔責任,我們才能有所作為。當個人利益與社會責任發生沖突時,要考慮義的利益,用義控制利益,甚至英勇就義。我們應該與正義同行,但我們不應該背棄正義,甚至與正義為敵。對於社會來說,更需要建立壹個弘揚正氣、強身除惡、懲惡揚善、維護公平正義的社會機制。即“國不從利,而從義也”(大學)。

如果壹個人唯利是圖,憤世嫉俗,奸詐,忘恩負義,不近人情,那麽他就會“多行不義必自斃”。如果壹個社會以物質利益為主要驅動方向,不在乎友情、禮義、仁信、道德,缺乏完善的維護公平正義的社會機制,那麽邪惡必然橫行,欺軟怕硬,弱肉強食就會淪為動物欲望的叢林世界。

從這個角度來說,義不僅是古人需要提倡的東西,也是我們今天迫切需要繼承和發揚的東西。道德的旗幟永遠高高飄揚在人類社會的上空!

  • 上一篇:如何裝修房子,把它變成壹件藝術品
  • 下一篇: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叫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