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們要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批判地接受儒家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壹棍子打死,壹把火燒房,是不明智的。
2.儒家和儒家有很大的不同。儒家可以是中國的每個人;儒家,主要是統治者用儒家來統治,愚者被統治。我們要批判的主要是後者。壹派教義,本身中立,無毒無害。
3.孔子不能完全等同於儒家、儒家、儒家文化。孔子只是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儒家文化經過多代人的努力已經日臻完善,逐漸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知的儒家思想或“儒教”。孔子這個老師,不能和儒家畫等號,很多說法都是後人加上去的。
4.日常儒家和儒家經典有很大不同。我們生活中的儒家形式和歷史經典還是有很大差距的。白話文和文言文有區別嗎?不知這種說法是否恰當。意味著世俗的儒家和儒家的最高境界有很大的差距。除非儒家是大學者,壹般人做不到。
5.儒家文化要與時俱進,順應世界潮流。儒家思想傳承了幾千年,幾乎沒有中斷過。這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特例和奇跡,傳播力也很強。比如儒家文化圈已經證明,儒家文化在東亞和東南亞國家並不是無用的、不可接受的。發展儒學,必須與時俱進,觀察世界,順應世界潮流,必須借鑒當今世界先進的科學文化。
6.有教養的人不是純粹的人,也有自己的缺陷。傳統意義上的讀書作家,滿腦子都是“仁義禮智信”,讀書人窮,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憂天下之窮。文人在世都會有世俗的欲望,也需要名利。
記住除了少數“學過武功,品過帝王家”,大部分都是“孔乙己”,依然生活在社會底層。要求文人成為不朽的聖人,就像定義教師的道德真空壹樣不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