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史記》中的“剪桐封弟”記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葉剪成“圭”賜其弟,封姬虞到唐為侯。戰國時期就有用皮革鏤花、銀箔鏤空刻花,都與剪紙如出壹轍,它們的出現都為民間剪紙的形成奠定了壹定的基礎。
宋、元以後,剪貼窗花迎春的時間便由立春改為春節,人們用剪紙表達自己慶賀春來人間的歡樂心情。窗花是貼在窗紙或窗戶玻璃上的剪紙。過去無論南方北方,春節期間都貼窗花。
南方只結婚時才貼,春節壹般不貼了。而北方貼窗花還盛行,在河北豐寧,春節期間若誰家未貼窗花,人們就會猜測這個家庭是否出了事。
剪紙品種之壹。為烘托節日氣氛,廣大農村春節前在窗子上張貼的剪紙。窗花的樣式,壹般比較自由,除了貼在四角的“角花”和折剪的“團花”之外,其外廓都沒有什麽限制。
由於適應壹般的窗格,和避免影響照明,其尺寸都不太大,且要註意鏤空透亮。為了增強藝術效果,創造濃烈的氣氛,壹個窗子往往貼許多窗花,或在內容上配套,或在形式上呼應。窗花的題材內容非常廣泛,以戲曲故事數量較大。貼窗花北方較為普遍。
擴展資料
窗花的表現題材極其廣博,舉凡戲劇人物、歷史傳說、花鳥魚蟲、山水風景、現實生活及吉祥圖案均可成為窗花的表現內容,可謂無所不有。但最多的是花卉動物、喜慶吉祥紋樣。
常以“吉祥喜慶”、“豐年求祥”、“五谷豐登”、“人畜興旺”、“連年有余”、“貴花祥鳥”等為主體。“龍鳳成祥”永遠是中國民間藝術的主題,龍鳳造型優美,刻畫細致、準確的表達了人們祈福求祥的心理。
窗花的表現題材也有故事、人物、戲曲、習俗等,多流行於黃河流域及北方農村,常見的有三國戲、水滸戲、西遊戲、民間故事以及地方戲的人物造型和戲曲情節。
百度百科-貼窗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