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國醫德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醫德的形成與發展

醫學倫理學在中國的形成和發展是中西醫結合醫生需要了解的內容。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相關知識點,供廣大考生參考。

(壹)中國古代醫德思想形成的發展過程。

(春秋末期《淮南子·神農嘗百草》)——東漢張仲景《傷寒論》,反對急躁,“知人愛人”、“慎獨”、“慎微”、“勤學”和“博采眾長”——醫學倫理的開創者——唐代孫思邈在《思想品德、專業學習、對待病人的態度、與同行的關系——宋代林逋在其。劉主張“醫德以濟為本,多病為善”——明代守仁,不重利,守仁義於《醫十要·百病要則》。雖然富人和窮人不同,但在醫學上沒有區別。陳世功《正宗外科,醫師五戒十要》(收錄於《美國生命倫理大百科全書》,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成文的醫學倫理法典)——清代於昌《醫法》明確提出了醫生在對患者診療中的醫德規範和是非標準,名醫費提出:“欲救人,可學醫,但不可為利而學醫。”"

至此,中國古代醫學倫理思想可以概括為:

(1)善良真誠救人的事業原則。

(2)清正廉明不求名利的道德品質。

(3)壹心壹意對待,不怕吃苦的服務態度。

(4)謙虛、認真負責的醫療作風。

(5)不畏強權,忠於醫療事業的奉獻精神。

這些古代醫德的優良傳統,至今仍被後人傳承,成為中醫寶貴的文化和精神遺產。

(二)中國現代醫學倫理學的發展。

1926出版的《中國醫學》收錄了中華醫學會制定的醫德規範。全文***2339字,涉及壹般醫療行為的討論。這在20世紀初全世界的醫德規範中是不多見的,體現了當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時期特有的醫德。這個守則也明確規定,醫生的職責應該是踐行人道主義,而不是謀取經濟利益。

1932年6月,宋主編的《醫學倫理學》在滬出版,這是我國第壹部系統的醫學倫理學專著,標誌著我國從傳統醫學倫理學進入現代醫學倫理學階段。

(3)社會主義時期的醫學倫理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於1941為延安中國醫科大學題詞,奠定了中國進入社會主義醫德階段的基礎,成為中國醫德的基本原則。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衛生政策以預防為主,衛生工作以農村和中西醫結合為主,體現了社會主義時期醫德的價值取向,即為社會絕大多數人謀福利。

  • 上一篇:約克電子煙比傳統香煙更有害嗎?
  • 下一篇:手工布偶店選哪個牌子好?更多的布丁和手工布偶有市場前景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