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國早期農業發展的基本結構和特點是什麽?

中國早期農業發展的基本結構和特點是什麽?

中國早期農業發展的基本結構:在以手工勞動為主要單位的小農經濟時代,小農經濟是農業規模小的經濟形態,其本質特征是家庭經營和生產規模小。中國的小農經濟產生於春秋戰國時期,即牛耕技術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確立之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制度的變化,小農經濟具有三種社會屬性,即封建小農經濟、資本主義小農經濟和社會主義小農經濟。雖然勞動的工具已經從畜力變成了小型機械,但是小農經濟還是以體力勞動為主,還是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中國早期農業發展的基本特征;

1.農產品商品化程度逐步提高。唐代以前,農產品商品化趨勢不明顯。茶在唐代已經成為壹種常見的飲料,茶已經成為生活的必需品。唐朝中期,政府開始征收茶稅,這是農產品商品化的典型例子。到了元代,南方各地都種了棉花,到了明朝才推到江北。明清時期,棉花、蠶桑、茶葉、煙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擴大,形成了壹些專業化的產區。農業商品化直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2.耕地面積和糧食總產量都在增加。由於歷代封建統治者對農業的重視,從秦漢到明清,耕地面積呈不斷擴大的趨勢。隋唐時期,江南土地資源得到進壹步利用,適合種植高產水稻的圩田十分普遍,出現了許多開山填海的現象。明清時期甚至利用了不適宜種植稻麥的貧瘠沙窪地,耕地的不斷擴大使糧食總產量大大增加。

3.農作物品種越來越多,生產工具和技術前期發達,後期停滯。“五谷”是商周時期種植的。玉米和紅薯是明朝引進的。在清朝早期,種植經濟作物是非常普遍的。從秦漢到隋唐,農業生產工具和技術不斷發展。農業生產工具自宋代以來沒有大的改進,農業生產的商品化趨勢不斷加強,標誌著封建生產關系的終結,商品經濟的發展必將促進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

4.歷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農業,“以農為本”、“以農立國”的思想是歷代統治者的指導思想。從戰國商鞅變法到清朝統治者,都在執行“重農抑商”的政策。這種做法是中國古代封建自然經濟和專制中央集權發展的產物。它的實施對封建社會初期國家的穩定、新興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和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應予肯定;然而,該政策將工商業與農業對立起來,並對其進行壓制。其結果必然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農業長期停滯在自然經濟的低水平上。其弊端在明清時期更為嚴重。它阻礙了萌芽中的資本主義的成長,是中國落後於世界的重要原因之壹。

5.稅制與土地制度相適應,隨著土地制度的變化而變化。中國古代稅制的變遷有兩個趨勢:壹是逐漸由人口本位向土地本位轉變,表明封建國家逐漸放松了對農民的人身控制;第二,納稅商品逐漸由實物商品和勞動力轉變為貨幣地租,這說明中國的商品經濟在不斷發展。

  • 上一篇:南美白對蝦和凡納濱對蝦輪作,應該采用什麽樣的養殖模式來提高產量和質量?
  • 下一篇:掌紋三條線圖解正確,看手相的三條主線?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