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昆曲

昆曲又名昆曲、昆曲、昆曲,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的瑰寶,昆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壹,其唱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對川劇、京劇等中國現代所有劇種都有很大影響。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也是培養京劇演員的基礎科目。昆曲及其戲劇結構(旦、醜、盛等角色)也被其他劇種借鑒。2001,昆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2.古琴藝術

古琴藝術吸收了大量高雅優美的曲調,演奏技法復雜細膩,具有獨特的記譜法。大量的樂譜由人們口頭流傳下來。古琴有七弦十三徽,演奏者可以通過十種不同的彈撥方法彈奏四個八度。古琴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獨奏樂器之壹。古琴藝術體現為橫奏弦樂器的獨奏藝術形式,也包括歌、琴、笛三者兼唱兼奏的合奏。2006年5月20日,古琴藝術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3.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

新疆維吾爾木卡姆是流傳於中國和新疆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也是流傳於新疆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魯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的總稱,主要分布在南疆、北疆、東疆,也廣泛流傳於烏魯木齊等大中小城鎮。也是集歌、舞、樂於壹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2005年6月25日,165438+中國政府提交的項目《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

4.蒙古族長調民歌

長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前,從13世紀開始就有了文學作品的記載。直到今天,長調仍然保留著不同地域的豐富風格。在中國北方蒙古和內蒙古自治區牧民的社會文化生活中,長調在表演和當代音樂創作中起著主要作用。蒙古族長調以鮮明的遊牧文化特色和獨特的演唱形式,講述了蒙古族人民對歷史文化、人文習俗、道德、哲學、藝術的感受,因此被稱為“草原音樂的活化石”。

  • 上一篇:怪物獵人的崛起,貓飯的效果,吃餃子的效果列表
  • 下一篇:捉小孩遊戲的最早記錄始於哪個朝代?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