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部分地區糧食生產由微利轉為虧損,糧食安全問題需要關註。
由於高庫存和全球供應過剩,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繼續在低位徘徊。與此同時,糧食生產的成本也在上升。如果算上土地成本、人工成本、折舊,種糧幾乎沒有利潤。
壹些青年農民認為“種糧沒前途”,外出打工是首選。中老年農民種田主要是為了口糧。中青年農民在家的主要目的是贍養父母,照顧子女。在壹些地方,由於耕作中的損失,經常發生農田拋荒。即使是種糧大戶和家庭農場,也因為種糧效益低,不得不減少糧食種植面積,增加經濟作物種植面積。
二是農業生產要素比較優勢下降,農業整體競爭力趨於下降。
近年來,中國勞動力的傳統低成本優勢正在逐漸消失。我國勞動力成本每年增加約10%,但勞動生產率並未同步提高,勞動密集型農產品出口競爭力減弱。即使是最具競爭力的果蔬,近三年出口增速也持續下滑,貿易順差不斷減少。
三是國內外大部分農產品價格倒掛,農業產業安全受到挑戰。
近年來,大宗農產品內外價差不斷擴大,農產品進口快速增加,導致國內庫存上升,出現“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局面。從2013到2015,糧食進口從1458萬噸增加到32710萬噸,使國內玉米成為逃序品種,造成儲備擴大。
目前,中國已實施14個自由貿易協定。隨著貿易標準的不斷提高,國外價廉物美的農產品在沒有必要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將大量湧入國內市場,農業產業安全可能會遇到更大的挑戰。
四是農業立體汙染加劇,農產品質量安全引起社會關註。
農業本身造成的汙染越來越嚴重。受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的影響,農業汙染問題已從化肥、農獸藥、飼料添加劑等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轉變為“水源-土壤-大氣-生物”的多方位、立體化汙染。比如大量工業汙水流入江河湖海,每年造成數十億元的水產養殖損失。
擴展數據:
農村社會發展新戰略;
壹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處理好“穩糧”和“增收”的關系
基於農業上的“二·二八現象”,僅僅通過對糧、棉、油、糖等農產品的增產提價來促進農民增收是相當困難的。要遵循“糧食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原則,走“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之路。大力培育糧食生產經營主體,向規模要效益;以農業科技為支撐,需要科技出效益。
二是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
“互聯網+”可以有效提高農村組織化程度,積累農民分散的個性化供求,促進農業領域的分工,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融合。應抓住機遇,通過互聯網提高農村組織化程度,著力解決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中長期存在的“分割過度、整合不足”問題。
三、以“壹村壹品、壹鄉壹業”為抓手,大力發展集體經濟。
主體經濟是實現農民致富的基礎。目前,我國相當壹部分地方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缺位,集體資產權能缺失,集體經濟“空殼化”現象較為普遍。要以“壹村壹品壹鄉壹業”為抓手,發展農村合作經濟,特別是專業合作社,防止集體經濟缺位。
第四,培養經濟發展帶頭人,培育農村發展的強大動力。
總的來說,中國農村發展缺資金、缺技術、缺勞動力,也缺經濟、文化、治理理念的引領者。實踐證明,發展得好的村,大多是靠“能人”帶動的。各級政府要出臺鼓勵政策,培養農村經濟發展帶頭人,吸引不同階層的精英和能人來帶動農村發展。
人民網-中國農業發展面臨戰略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