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掃墓有掛紙、挖地、打墳等不同的叫法。其中“掛紙”的說法比較通俗和流行,掛紙的方式最具特色,壹定程度上代表了客家掃墓的習俗。客家人為祖先修建的墳墓,大多是最上層的墳墓,俗稱“地”。掛紙時,先修整墳地,連根拔起雜草,清理墓碑,再用石頭將半月形墓周圍的小黃紙莎草(俗稱腳)壓住,劃界。壹* * *是十二件,俗稱十二神,在有閏月的年份需要多壹份尊重,閏月代表壹年壹度的節日。然後在壹堆黃色的紙莎草上滴上公雞的血,放在墓頭上,用石頭壓著,部分懸空,形成懸掛狀,故稱“掛紙”。
據說在祭祀的時候,墓門已經打開,祖先通過墓地與祭拜者溝通,用公雞的血和尊重紙劃分界限,以避免外鬼的入侵。在客家民間傳說中,公雞的血被用來驅鬼鎮邪,巫師、巫婆、江湖騙子甚至用公雞的血畫符號來驅鬼。隨著時代的變遷,風俗的簡化,現在雞血滴紙的方式已經不多見了。大多用紅紙代替雞血,用大塊的金銀紙代替黃色衛生紙作為墓頭的掛紙。祭祀時,應在墓碑前敬茶、敬酒,並將三畜、糕點、糖果、紙錢等祭品放入湯滌湖中。朝拜者持香跪拜(俗稱唱歌),然後焚香燒紙錢,離開時放鞭炮。他們響得越久,後代就越發達,他們的未來就越大。
節日期間,長輩們會講述先輩們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精神,講述先輩們與鄰裏互助的事跡,教導晚輩們銘記先輩們的恩情。同時讓後輩從墓碑刻字中了解自己的世代和淵源,鼓勵後輩上進,孝敬先輩。
以上是二葬墓的掛紙方式,但對於先人墓或已拾未埋的金丘(或“金販”)有不同的祭祀方式,所以需要以“請”的形式進行家族祭祀。當“請”的時候,黃色的紙莎草紙也被掛在墳墓或金丘上,崇拜者必須念“請”並在上面上香,然後將燃燒的香之壹帶回神龕進行家庭祭祀。
客家話“紙”與“祖宗”諧音,掛紙意為“掛祖宗”,字的潔白直接寄托了對祖宗的哀思。祭祀結束後,人雖然離開了現場,但墓紙還在掛著,風在吹,紙在飄,掛紙表示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