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七夕節為什麽又稱為乞巧節?

七夕節為什麽又稱為乞巧節?

由於過往女子的命運只能嫁作人婦、相夫教子,因此不少女子都相信牛郎織女的傳說,並希望以織女為榜樣。所以每逢七姐誕,她們都會向七姐獻祭,祈求自己能夠心靈手巧、獲得美滿姻緣的節日。這也就是“乞巧”這名稱的來源。

傳說織女是壹位紡織女神誕生於七月初七,是壹位心靈手巧,心地善良的仙女。而在古詩中也提到,“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劄弄機杼”。

由此可見,織女是個聰明能幹,心靈手巧,於工衽織,在天上織雲錦,天衣無縫的仙女。因而,每當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時候,年輕的姑娘們便“且拜且祈”,向織女乞求智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節。

相關介紹:

七夕節又叫乞巧節,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

起初的乞巧節並不是為了紀念牛郎織女的愛情,而是紀念織女這個人的,民間稱“七姐”。因而七夕節首先是女子的節日,而織女被視為紡織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對象,凡間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當然也免不了求賜美滿姻緣,得壹如意郎君。

據《東京歲時錄》載:“七夕家家錦彩,結為乞巧棚。”其盛況可見壹斑。“乞巧”活動,其實就是向織女乞求智巧。

漢代就已有乞巧習俗;南北朝時,婦女結彩縷穿七孔針;到唐代這壹習俗尤盛,以丟針蔔巧,即取清水壹碗曝曬與日光下,然後丟枚小針浮於水面,看水底的針影形狀以蔔驗投針女子智愚巧拙。

到了明清,七夕節又演變為“七娘會”,就是由七位姑娘邀約壹起,用通草、彩紙、米面等為材料,包成各式花果人物、宮室器玩,於七夕晚上陳列在庭前八仙桌上,供遊人評賞,然後壹起比賽穿針、祭拜織女。

  • 上一篇:承德金山嶺長城杏花節時間地點介紹
  • 下一篇:新中式三人沙發廠家盤點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