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寺廟門口的亭子裏都有壹些石碑,基座上往往是壹種叫碧璽的走龜動物,它也享有霸權,愛負重。
在古代,我經常扛著三山五嶽,在江河湖海中興風作浪。後來大禹治水時將其制服。它聽從大禹的指揮,推山挖溝,疏浚河道,為治水做出了貢獻。洪水被戰勝後,大禹擔心自己又會到處亂跑,於是他以壹往無前的精神搬來壹塊巨大的石碑,上面刻著治水的功績,叫扛著它,沈重的石碑沈重得不能隨便走動。
刺龜和烏龜非常相似,但仔細觀察還是有區別的。刺龜刺龜有壹排牙齒,但烏龜沒有。刺背龜和陸龜背甲上的甲片數量和形狀也不同。也被稱為石龜,它是長壽和好運的象征。它總是昂著頭掙紮著前進,四只腳拼命的撐著,掙紮著前進,卻動不了。
更有意思的是,哈佛有壹塊大理石碑,是哈佛大學中國校友在300周年校慶之際,以1936捐贈給母校的。其碑文紀念了1636哈佛學院的建校歷史,強調了文化和學術在中美兩國的意義。胡適先生用楷書寫了最初的題詞。代表北京大學出席哈佛三百周年校慶儀式,被授予哈佛榮譽博士學位。
這座碑的原石是1838年宋軍(1752-1835)就任兩江總督時,清嘉慶皇帝賜的,奉命立於南京總督府後花園。最初的碑文贊揚了宋雲清廉的品格和他對清政府的忠誠。雖然在當地的歷史文獻中還保存著這段碑文,但是原來的刻字已經不存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今天我們面前的新碑文。
現在還存在的東西,包含了那麽多的歷史碎片,想想還是挺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