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是作為“主體”的發展,而不是作為“手段”的發展。
教育活動是實踐活動,教育過程是教育學的雙邊活動過程。因此,教育活動中存在“雙主體”,即在教師的“教”中,教師是主體,學生是客體,知識是媒介;在學生的“學”中,學生是主體,知識是客體,教師是媒介。
教育的本質是提高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逐漸從自由人轉變為社會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本身是發展和轉化的主體。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面向全體,讓學生全面而積極地發展。
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發展是通過自我設計、自我建構和自我努力來實現的。只有把自身同時作為認識和改造的對象,解決自身主觀世界的各種矛盾,才能獲得真正的發展。如果把人當作純粹的客體,我們不是在發展主體人,而是在發展“生產資料”。
2.教育是創新能力的提高,不是復制能力的提高。
教育的本質是將人類優越的文明成果轉化為內在的心理結構。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復制”知識,而是讓知識成為學生的主要能力,用知識去改造和創新客觀事物。比如,學生學數學不是為了記住壹些枯燥的數字和公式,而是為了用公式解決實際問題;學生學習語言,不是為了記憶壹些語法規則和詞匯,而是為了用語言進行交流和創造。如果通過教育,學生不能自己獲取知識,不能運用、更新、轉化知識,只能記憶、復制知識,那麽學生豈不是成了電腦、復印機?這些知識再好又有什麽意義呢?它如何促進個人的發展和整個社會的進步?
3.學生的發展是主體的覺醒,是主體能力的提升。
現代的學生觀認為,不能把學生等同於“園丁”之下的“花朵”。教師面對的是思想性格各異的鮮活的人。冰心曾經說過,我們可以給孩子指導,但不能給孩子想法。因為他們有思想,他們的思想大多在明天的窩裏。
現代教育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而主體教育是以人為本的教育,就是要培養壹個人,無論是思想上還是行為上,都要培養壹個獨立的、熱情的、有個性的、有尊嚴的、有責任心的、不同於以往人的人。只有這樣的人才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時代的需要。.....不要把教育當成培育植物或者馴養動物的工作,更不要把教育當成手工藝品和商品的生產過程。教育是壹種主體間的精神交流與對話,為了主體,關註整個生命世界的意義。四、面向全體學生,關心和尊重每壹門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