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的習俗:
1,貼春聯
關於春聯的起源有不同的看法。壹種觀點認為春聯源於桃的象征。古人在辭舊迎新時,會畫出“申屠”和“雷宇”兩個神仙的模樣,或在紅木板上寫上他們的名字,掛在門上、貼在門上,以祈求保佑、避災避禍。
自宋代以來,寫下壹句話的桃符號開始流行。宋詩《總是以新桃換舊桃》就是壹個證明。紙質春聯是什麽時候興起的?那是明清時期。經過幾千年的演變,春聯的形式和名稱都變了,但不變的是它所承載的美好祝願。
2.貼出祝福
貼春聯是不夠的。人家還會貼“福”字,有些地方還是很有講究的。
貼“福”字的時間應在除夕下午,太陽完全落山之前,采用先外後內的順序貼,表示壹年的祝福從外流入。古代人會在米粉缸上糊“米粉如山”,在軸上糊什麽?“日行千裏”!
3.歡迎廚神
按照民間的說法,正月初四,竈神要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待在家裏,準備豐盛的水果,燒香,點蠟燭,放鞭炮作為歡迎。陳競說,盡管許多民間說法沒有依據,但它們承載了人們祈禱和避免災難的美好願望,這也是它們壹直流傳下來的原因。
還要把幾天的剩菜大雜燴拼起來,把年貨收拾幹凈。室內除塵,室內掃地,院子裏倒垃圾,準備“扔窮人”。
4.掛燈籠
燈籠,又稱“燈籠”,歷史悠久。考古學家認為,中國的燈籠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的便攜式照明工具。後來,燈籠成為中國人民心中幸福的象征,它預示著家庭團聚,繁榮,繁榮,幸福和光明。
5、守歲
守歲也叫虛度光陰,燒火,熬夜,等等。守年三十的民俗,主要表現在除夕夜總是亮著燈。觀察除夕夜叫“燃燈照新年”,就是在除夕夜點滿了燈和蠟燭。據說這將在來年豐富家庭的財富。守歲也指除夕夜家人團聚,熬夜迎接農歷新年。
7、壓歲錢
給長輩壓歲錢是小孩子最喜歡的部分!據說在宋代,人們用托盤盛水果和食物,作為生日托盤送給晚輩。後來壓歲錢基本取代了日歷。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關於年獸的傳說。人們認為,如果年獸在除夕襲擊,壓歲錢可以用來“賄賂”它,保護兒童的安全。
8.歡迎財神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破五”,要“趕五窮”,包括“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人們天壹亮就起床,放鞭炮,打掃衛生。鞭炮是從裏到外放的,壹放就到了門外。據說凡是不吉利的東西都會被吹出來。這壹天,民間流行的飲食習俗是吃餃子,俗稱“擠小人嘴”。
9.元宵節
正月十五吃元宵,作為壹種食物,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宋代,壹種新穎的元宵節食物在民間流行。這種食物最初被稱為“漂浮的紫苑”,後來被稱為“元宵”,商人也稱它為“元寶”。
元宵,或稱“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紅豆沙、黃肉桂、核桃仁、堅果和棗泥為餡,用糯米粉包裹成圓形,既可以是肉,也可以是素食,風味各異。可以煲湯、油炸、清蒸,寓意大團圓。
我們國家幅員遼闊,自然資源豐富,人們會烹飪不同的食物來迎接新年。比如南方會搗年糕,北方會蒸花、蒸包子...不同的是習俗和食物,相同的是人們享受著齊心協力迎接新年的喜悅。千家萬戶散發出來的熱氣,也是對來年生活富足富足的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