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早期先民經歷了母系氏族社會,壯語稱之為“米洪”制時代。後來經歷了宗法社會,壯語稱之為“布洪”時代;“布洪”制度之後,經歷了“布版”建設舊社會。春秋戰國時期,文山州屬楚。漢代,任廣南縣句鎮國。唐朝屬嶺南道,遼字部;宋代至元代,屬廣南西路;明朝至清朝,屬雲南省廣南府。由於歷史發展和居住地不同,壯族的稱謂有30多個,語言上也有差異。壯語分為兩大方言區:南方和北方。文山壯族分為農、沙、土三個支系。農語支和土語支講南方方言,沙語支講北方方言。目前人口是993591 (2003)。
文山壯族歷史悠久,傳統文化豐富。壯族人民自古以來就生活在水頭和江邊,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和積累了壹整套豐富完整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概括起來就是:崇拜和保護森林的“生態文化”;以水稻生產維持民族生存的“那文化”;傳承文化古籍的“文化”;創造並傳承至今的“銅鼓文化”;人神娛樂的“節日文化”;歌曲代言的“歌圩文化”;以壯錦為特色的“服飾文化”;用糯米等加工而成的“食文化”。
銅鼓文化:據文山壯族古籍記載,先民早在“繆洪”制度下就冶煉銅和青銅鑄件。今天,壯族人民仍然進行著祭祀銅鼓、跳銅鼓等活動。壯族人民崇拜太陽、青蛙、鳥、額神、天地水、葫蘆、水牛、銅鼓等,銅鼓上有裝飾性的記載。銅鼓的生產和流通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生產出來的銅鼓雖然有壹個競爭、交易、傳承的歷史過程,但卻是壯族歷史文化的載體之壹。文山全州銅鼓138,居雲南之首。而且文山州有八種銅鼓,不僅在雲南省,在中國和東南亞國家都是獨壹無二的。據專家論證,“雲南文山很可能是世界銅鼓的起源地之壹。”
許歌文化:壯族是壹個因歌而生,因歌而死的民族。少婦婚後懷孕,有簡單的打胎歌。害怕流產,有神秘的保胎歌;嬰兒出生時,有祝福歌;孩子學說話,先教好聽的兒歌;平凡的生活對話,語言如歌;愛情,有深情的情歌;節日的盛宴,有震撼山河的二重奏;在壹個人生命的盡頭,他應該和壹首歌壹起被埋葬。每個人的生活都沐浴在詩歌的海洋裏。每年三月,有成千上萬的人參加街頭歌唱活動。
壯族以生產稻米來維持民族的生存和繁衍。千百年來,造就了壯族人民開放、包容、堅韌、好客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