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1940年代末至1950年代中期的外交
政策: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做法:1。新中國成立後的第壹年,就與蘇聯、東歐等17個國家正式建交。作用:為恢復經濟建設創造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2.積極參與國際活動:(1)1953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周恩來總理首次提出“和平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原則。(2)1954年,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緬甸,三國總理積極倡導和平*。
3.4-7月,1954,參加日內瓦會議(瑞士)。作用:我第壹次作為五大國之壹參加,大大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對打開中國外交新局面起到了積極作用。
4.參加萬隆會議(印尼)1955。影響力:第壹次沒有殖民地國家的亞非峰會。中國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和中國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形成了“萬隆精神”。
影響力: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了解和信任,擴大了中國的國際影響力。
第二,1970年代的外交
背景: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和國際形勢的變化。
做法:1。中美關系的改善:(1)1971 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與周恩來總理舉行了會談。(2)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中美在上海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2.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兩國正式建交。
3.與許多國家建交,帶動了與中國建交的熱潮。
4.10月25日197110出席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權利,恢復中國在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席位。作用:中國的國際地位進壹步提高。
影響:中國外交工作出現新局面。
三。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
背景:國際形勢的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提高。
做法:1和1996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國元首簽署了關於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
2.2001年,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六國元首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影響:上海合作組織是第壹個以中國城市命名的國際組織,進壹步加強了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系。
3.2001年,中國成功舉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會議的主題是“新世紀,新挑戰:參與合作,促進共同繁榮”。上海的理解被采納了。影響:上海APEC會議是迄今為止中國舉辦的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多邊外交活動。
4.2001,11,在卡塔爾多哈舉行的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上,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這壹組織的決定。影響:中國終於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國際貿易組織的壹員。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
影響:中國外交事業取得壹個又壹個重大成就,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