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星燈”原為添福壽的意思,屬中元節等民俗活動壹種吉祥的燈,是農村七月普渡中的產物。
“七星燈”原名“姑仔燈”(孤仔燈),因七盞“鼓仔燈”而得名。它來源於《三國演義》典故,孔明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而點的燈。
它早就流傳在泉港區。相傳清代有位外地“孤人”(孤獨無依的人),流落到泉港壹帶,據說經他撫摩過的小兒能祛病消災。後來孤人不知去向。多年以後,村民懷念他,就在中元節掛“孤仔燈”祭奠,也借此祈求人丁興旺和科第發達。後來他被壹些人奉為家神。
其燈綁在壹根長達壹丈多的竹桿上,竹桿頂端糊有昂首的紙仙鶴,腳下掛有華麗的六角燈罩,每角掛壹盞主燈,謂之魁燈。這樣連同紙仙鶴,***七盞燈,“七星燈”因此而得名。
魁燈的燈籠用細竹編成,古典棗形,外糊棉紙,燈的東側用五彩畫上“兩童子戲騎麒麟”圖,西側交叉寫上“天賜麟兒”的紅字,燈外表塗上桐油,燈點燃後明亮奪目。
擴展資料:
閩南話“燈”與“丁”同音,在傳統文化中“燈火”又寓意生命延續,添丁進財是不少人不懈的追求。“七星燈”就成了泉港許多村莊元宵民俗中壹種吉祥燈,人們相信這種燈能夠庇佑生得貴子。
而搶“七星燈”民俗活動在山腰、前黃壹帶十分盛行,其中壩頭龍鳳宮每年正月十五晚“上元節”的搶“七星燈”最為典型,是泉港區群眾鬧元宵活動的重頭戲。青年人求子丁,老年人添福壽。
華燈初上,廣場上就聚有男女老少民眾,期待禮炮三響,準備搶燈。撐燈者舉著燈,朝搶燈者舞動,搶燈者全神貫註等“七星燈”從頭上劃來,伸手縱躍直上奪燈,經常互相撞擊,跌傷了也不管,爬起來再度拼命搶奪,觀眾歡聲雷動。
有時強悍者數人奪壹燈或兩人揪壹燈,相互搶奪,奪得者笑逐顏開,把燈拿回家供奉,待吉祥之來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