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歷史新課程與傳統歷史課程有哪些變化?

歷史新課程與傳統歷史課程有哪些變化?

新課程與舊課程最根本的區別是理念的不同。所謂課程理念,就是課程設計者蘊含在課程中,需要課程實施者在教學中體現的教學信念。它是課程改革的靈魂和核心。課程目的:公民素質教育基礎課程首先要註意課程的恰當定位。換句話說,我們應該重新審視初中歷史課程的目的和性質。這次課程改革,明確了初中歷史課是公民素質教育的壹門基礎課。這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解釋。壹是在培養現代公民應有的人文精神和素養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它的目的不是培養歷史學家,而是為培養合格的公民打基礎。

傳統歷史課程的弊端:(老課程)從來不敢刪減太多復雜的知識點。固化的“紀律體系”幾乎成了詛咒。政治、經濟、文化與民族、事件、人物、法規四大板塊,缺壹不可,以至於包羅萬象,瑣碎不堪,這不僅使中學課本成為比大學課本更概念化、教條化的“大學課本”.....結果就是每節課那麽多知識點,概念比史實還多,老師上不去,更別說講的生動透徹了。至於學生,記不住也可以理解,不能承受沈重的壓力。可以說(舊課程)其實就是讓老師和學生戴著鐐銬跳舞,以單調的節奏練習。為什麽?

新課程體現了普遍性、基礎性和發展性的特點。所謂普及,就是初中歷史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必修課,所有適齡學生都要學習這門課程,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目標。所謂基礎,就是初中歷史課既不能和高中歷史課混為壹談,也不能成為大學歷史專業課的“壓縮本”,更不能成為歷史的“百科全書”。第二,初中歷史課程要有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選擇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

傳統歷史課程線索太多,知識點密集,難度較大。構建符合學生學習特點的課程體系是初中歷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壹。新課程有幾個變化:壹是兼顧歷史學科特點,註重時間序列與學習內容的內在聯系,不刻意追求學科體系的完整性。二是註重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體驗,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和現代社會的聯系。比如增加近代史內容比重。許多學生對交通、服裝、電影、音樂等感興趣。三、課程內容選取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最具影響力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第四,減少了艱澀、枯燥、抽象的歷史內容。比如刪除了很多關於農民起義、朝代更叠、法律法規等知識。初中歷史新課程通過學習主題呈現歷史內容。

傳統的歷史學習以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為主要方式,學生被動接受歷史事實和現成結論,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很少。這樣的歷史學習必然會被學生排斥。國外也經歷過同樣的困惑。例如,20世紀中期英國的壹項調查顯示,大多數學生認為歷史“非常無聊”。

  • 上一篇:描寫山川的詩詞有哪些?
  • 下一篇:早餐攤的炒米粉怎麽做?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