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獨立生活且遠低於法定結婚年齡的青少年的早戀行為。這是壹個有爭議的概念。我國大多數教育工作者認為,中小學生談戀愛是壹種不符合其年齡特征的過早行為,應該予以制止。
早戀行為的特點可以概括為:朦朧性、簡單性、差異性、不穩定性。因為青少年往往盲目模仿成年人的愛情,分不清友情和愛情的本質區別。所以大部分中學生認為“早戀無傷大雅”只是壹種親情,並不是以結婚為目的。近年來,國外出現的婚前性行為、少女懷孕和少女媽媽現象是早戀問題的根源。早戀的根源主要與社會謠言和大眾媒體對性自由的誤導宣傳、家庭和學校缺乏正確的性教育以及青春期提前有關。性生理的發展喚起了性意識的覺醒,喚起青少年對性的神秘感,喚起他們探索和嘗試的欲望;父母老師對早戀過敏,壹味阻止,會強化他們的逆反心理;在當前信息發達的時代,中學生從各種大眾傳媒中獲得了大量與性有關的信息,視野急劇擴大,將朦朧的性意識轉化為自覺的追求。
青少年早戀壹般會經歷以下幾個階段:①確定目標。開始關註某個異性,默默想念。這個階段可以眉目傳情,互相拋媚眼。有些中學生的早戀只停留在這個階段,變成了“單戀”。如果不敢和喜歡的異性交往,也會形成情感障礙,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學習。2采取行動。寫情書,遞紙條,送小禮物等。異性中學生之間,是對某個異性產生好感的表現。同時可以有約會行為,比如去公園、看電影、旅遊等。③頻繁約會。逐漸進入壹對壹的相對穩定的約會,可能是公開的,似乎已經確定了“戀愛”關系。4性關系。雖然是少數,但近年來有所增加,特別是在職高、中專、技校的學生中。因為我覺得自己即將步入社會,已經成年,婚前性行為比普通中學多。但由於教育者在性觀念和教育方法上不統壹,早戀的定義有擴大化的趨勢,青春期健康的異性交往往往被貼上早戀的標簽,這也帶來了教育上的困難。比如中學生自發的團體和集體活動。是青春期集群的表現;異性之間互相幫助和關心,偶爾單獨活動;還有同齡人之間的友情,青梅竹馬等等,不壹定是早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