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分封諸王,完全是出於他自己的意願。朱元璋之所以分封諸王,顯然是因為他有壹個理想,那就是“經古立國”、“分天下,以國為諸侯屏”、“扶天子以令諸侯”觀念的關照。從他的信中可以清楚地知道這壹點。從這個意義上說,朱元璋的分封王是對中國歷史上自漢代以來以分封制為初衷的復古行動。明初分封的君王,沒有領土,沒有人口,卻有軍隊。壹般所有國王都有兩三個護衛,大的支持兩三萬軍隊,比如秦王,晉王,燕王。最小的將近壹萬。這麽多兵,已經有幾萬人等著招了。於是,就出現了阿清楊春所說的情況。“皇帝崩了,大家都有天皇制的意圖。”
而朱元璋選定的皇位繼承人朱標,是個心軟的人。就算他不早死,這些強大的三藩市兄弟也會是壹件指日可待的事情,後患無窮。沒想到,朱彪早逝,皇位落到了皇帝的孫子朱允炆手裏。這種情感從文健繼承皇位到割據諸侯都有所流露。那些強大而野心勃勃的叔叔們並沒有輸給文健皇帝,而是輸給了朱迪。頗有慈父之心的燕王朱迪,批準了文健削藩改官的措施,違背了祖訓,公然舉起“峻青壹方”的大旗,發動了對荊南的叛亂。經過四年的浴血奮戰,燕王終於成為明朝的最高統治者。
朱迪以違背祖訓為借口造反,他也違背了祖訓。在宗藩政策上,他成了文健皇帝未竟事業的實際執行者。割據諸侯,瓦解同宗權貴的勢力,是朱迪上臺後的壹大任務。與文健不同,朱迪的政治手段是老練的、戰略性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朱迪吸收了建文帝削藩的經驗,這與建文帝激進好鬥的做法不同。在宗藩問題上,朱迪最終采取了支持藩王的政策。
明代宗在特殊背景下最終形成的宗藩政策給這個明朝帶來了無盡的危害。扶持藩王的政策讓藩王們遊手好閑。既不能朝見皇帝,不能參與國事,也不能參與地方事務。如果他們生活在指定的本地範圍內,他們可以做什麽?不能參與經濟和軍事建設,只有少數藩王搞壹點個人喜好的文化活動,比如寧王朱權寫了《救荒草藥》,而朱載堉無聊到彈弦,悟出了“十二平均律”的樂理。因此,明代宗室俘虜除了不斷從事人口生產,別無選擇。宗室的人口從洪武時的20多人增加到鄭德嘉靖時的2萬多人。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春雨估計,到明末大約有10萬只。這個龐大的人口,形成了壹個特殊的階層,唯壹的功績就是消耗了明朝人民生產的社會財富,余生靠人民的肥肉和漿糊過活。光是薪水就占了明朝支出的絕大部分。明代宗藩每年的支出成為明朝財政支出的壹大部分,成為明朝的壹大負擔。這足以讓明朝的最高統治者皇帝寢食難安。這壹點從明朝很多大臣和朝臣關於諸侯支出的奏折中就可以知道。明代宗藩可以說是徹頭徹尾的寄生階級,大到不能倒,在民族社會中是個廢物。
這壹切,都是這個帝國的設計者朱元璋分封諸王時不曾預見到的。明代宗在特殊情況下形成的宗藩體制的隱患,在朱迪死後留給了他的後繼者來承擔他篡位的後果,而這壹切都是朱元璋自己壹手栽培種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