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明清時期具有民族特色的秋千是什麽?

明清時期具有民族特色的秋千是什麽?

明清時期,除了普通的秋千,還有以下幾種具有民族特色的秋千。

其中壹個秋千叫“胡遊”,也叫“騾子”。這種秋千是在秋千主桿上端綁壹根鐵軸,軸的頂端在橫梁中間。另壹方面,橫梁兩端各掛壹個小鐵千,人或站或坐在兩端的秋千上,蕩來蕩去,轉圈。

還有壹種叫“郭良友”。這是清朝道光年間的壹個復雜的秋千,做法相當復雜。人們先在堅固的木架上架起壹個方形的大木輪,輪子的每個角上掛著壹對小秋千。

然後四個人同時坐在踏板上,其他人搖動圓盤讓大木輪轉動。秋千上的人,隨著大木輪的轉動,自由擺動,或高或低,很舒服。

最後壹種秋千叫“板不邪”,就是在秋千架的橫梁上套壹個滑輪頭,上面纏繞壹根粗繩,使粗繩兩端下垂,其中壹根繩頭上固定壹個踏板。

人在開始玩的時候,需要用腳踩住踏板,然後兩腿夾住粗繩,用雙手緊緊拉另壹端的繩頭,使繩頭朝下,粗繩另壹端的秋千就可以把人帶上來。

花生、糖果、酒等獎品掛在秋千橫梁上方的半圓形荊棘上。誰要是能爬到上面,牢牢地固定在滑輪頭上,就能伸手去摸獎勵,只要摸到任何壹種獎品,他都會把這個獎品給這個人。

普通人經常起不來就掉下去,或者起來了沒拉緊滑輪就滑下去了。由於秋千架下有松軟的沙子或柴火,不用擔心危險。這種秋千很受歡迎,人們很喜歡。

其實明清時期,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也有很多蕩秋千的傳統。還有流行的“磨秋”“千年風車”等獨特的搖擺形式。

“碾秋”可分為兩種,壹種叫“轉碾秋”;另壹個叫“莫丹秋”。轉磨秋是秋千中間的壹根柱子,上面有壹根軸,上面系著四根粗繩。每根繩子末端都有壹個環,四個人拿著環旋轉,像推磨,所以叫“轉磨秋”。

“墨丹秋”的玩法是取壹根硬木,垂直固定在場地上,頂端削尖做軸,再選壹根直徑與木柱相當的木桿,在中間鑿槽,橫放在柱頂上,也叫“墨丹秋”。

木桿兩端騎的人數相等。騎手用腳蹬跑幾步後,迅速騎在木桿或匍匐桿頭上,木桿就會轉動。這種秋千的兩端不斷地上升和下沈,仿佛人在擡著扁擔上上下下,所以叫“磨扁擔秋”。

“磨彈球”在我國西南地區的傣族、景頗族、苗族、壯族、哈尼族、布依族、仡佬族等民族中十分流行,其中以哈尼族最為典型。

哈尼族玩“磨秋”主要在五六月份。他們稱五月為“五月之年”,也稱為“苦紮紮”節。“五月年”是墨秋節。

風車秋千又叫“車球”、“轉球”、“轉球”、“轉球”、“旋球”等。因其形狀略似風車,故稱“風車秋千”。風車秋千的結構比“吊秋”和“磨秋”更復雜。

首先,人們在田間立兩根木柱,在擺動柱的頂端立壹根橫梁,橫梁中央有壹個木制的橫輥。滾軸上有四對平行的踏板,壹個綁在粗繩上的板子,形狀像秋千。

人玩的時候需要四個人坐在板子上,讓滾軸旋轉,然後秋千就會升降。秋千會做圓周旋轉。速度快的時候,就像壹個大風車在飛,非常漂亮。

明清時期的黔東南苗族地區,風車秋千每板可坐兩人,四板可坐八人。這個風車秋千叫“秋為八”。

風車秋千在苗族、阿昌族、傈僳族等民族中非常流行,其中以傈僳族最為典型。傈僳族大部分轉風車,蕩秋千的都是女人。在節日裏,他們穿著盛裝來比賽,秋千開始像紡車壹樣旋轉,越來越快,就像旋轉著五顏六色的繡球。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也喜歡蕩秋千這種傳統的競技娛樂活動。這種活動經常在節日舉行,有時也有比賽。節日期間,韓國女孩穿著色彩鮮艷的彩色裙子,圍著秋千。她們比拼身高,優雅的長裙,叮叮當當的鈴鐺,驚險的秋千,讓人嘆為觀止。滇西北和川南的納西族也有蕩秋千的習俗,俗稱“秋千會”

  • 上一篇:壹些美食的由來和典故。
  • 下一篇:上海公布第壹批革命文物名錄。為什麽要保護革命文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