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春晚簡介
央視春晚,簡稱央視春晚,是中央電視臺每年除夕舉辦的慶祝新年的綜合性文藝晚會。起源於1979,正式開通於1983,2014年被定為國家項目。
晚會涵蓋小品、歌曲、歌舞、雜技、魔術、戲曲、相聲等多種藝術形式,將現場觀眾和電視機前的觀眾帶入狂歡,營造出“普天同慶、盛世歡唱”的喜慶場面。
晚會每年除夕夜20:00在央視綜合頻道、綜藝頻道、中文國際頻道、國防軍事頻道、少兒頻道、農業農村頻道等進行直播。
第二,聚會的形式
1,黨派背景
春晚是現代傳媒與傳統民俗相結合的產物,它的出現絕非偶然。1979期間,央視錄播了壹場“茶館式”的晚會,取名為《迎春》,由鄧在軍、西遊記導演楊潔執導。但因為1979只有485萬臺電視機,所以沒有造成社會影響。
從65438年到0983年,中國的電視產業進入了壹個相對穩定和快速發展的階段。電視的快速發展和普及為春晚的出現提供了技術前提和保障。
當時改革開放之初,人們的物質生活逐漸改善,但文化生活始終匱乏,獲取信息少,娛樂方式也比較單壹。基於此,央視用電視的方式向全國人民詮釋了春節這樣壹個盛大的文化事件,為全國人民呈現了壹場文化盛宴。
春晚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的輝煌,到90年代在探索中成長,再到新世紀的成熟與考驗。固定的觀看時間和相對穩定的節目形式,有助於觀眾產生觀看慣性。春晚的積累逐漸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春晚模式”。
2.派對制作
春晚以歌舞表演開始,以歌舞、曲藝、戲曲節目為主體,以《難忘今宵》作為片尾曲結束。在傳播方式上,以直播為基本手段,采用EFP(電子直播制作)和ESP(電視內部是演播室節目制作),多機拍攝,直播切換,同步錄制。
直播實現了拍播的同時性,強化了“現在”的概念,增強了觀眾的臨場感和參與感。多機位拍攝,飛行員切換,通過不同位置,不同角度,豐富了畫面表現力。
向電視機前的觀眾展示所有的表演水平和側面。在具體操作上,如武警官兵、華僑組織拜年、零點敲鐘、重要時事及相關人物介入等。,都形成了壹定的套路。
3.聚會的特點
春晚的觀眾都是世界華人。隨著創作環境和觀眾審美情趣的提高,春晚的創作者們從未停止對春晚的探索和創新。春晚經歷了文藝匯演、文化時尚追蹤、新民風傳播三個階段,在節目內容和形式的探索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