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春節的演變

春節的演變

春節是中華民族年中最大的傳統節日,也是中國農歷的新年。民間習俗稱春節為“過年”。事實上,直到1912,公歷被改變,中國稱農歷的第壹天(大年初壹)“元旦”。公歷實施後,春節作為壹年開始的特征有所減弱,但中國人對春節的重視並沒有減弱。官方在1949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不久,頒布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元旦放假1天,春節放假3天;從民間來看,春節前的“忙年”、除夕的團圓飯、吃餃子(意為交孩子)、守歲、長輩給晚輩壓歲錢、拜年仍被視為“年”。春節作為壹年壹度的節日,最能體現中國作為傳統農業社會的特點,“年”是根據農業生產周期確定的壹年的名稱。《說文解字》中“年”字的本義解釋為“古書”。中國新年的基本主題是風調雨順,莊稼豐收,牲畜興旺,國泰民安。在中國新年的習俗中,辭舊迎新,祈求來年平安富足是主要內容。春節不僅是農業季節的科學表現,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許多觀念和信仰。在傳統社會,冬季至日過後直到除夕,人們的主要活動是忙著準備春節,而去年的前壹周是最繁忙的階段,俗稱“忙年”。為了迎接新年,人們要準備足夠的食物,做年糕,殺雞殺豬,宰殺牛羊,腌制蠟品;為了迎接新的壹年,我們應該準備新的衣服,鞋子和帽子,讓大人和小孩在新年穿,打掃房子,貼春聯。臘月二十三(有些地方是臘月二十四),俗稱“小年”。要“拜竈神”,把竈神燒了,送上天。有些地方會在臘月二十四到三十之間舉行“過年”、“謝年”、“辭舊迎新”、“燒和平紙”等儀式。雖然不是到處都有實行,但目的都是為了祭祀祖先和神靈。除夕是過年活動中最關鍵的環節。這壹天,全家人會聚在壹起吃團圓飯。晚輩會給長輩拜年要“壓歲錢”,全家人徹夜不眠。新年到來時,家家戶戶都燃放煙花爆竹。農歷新年伊始,人們忙著走親訪友,到處拜年。這些習俗大多歷史悠久,其做法和功能經歷了壹些歷史演變。如年畫,最早是貼門神,左邊是申屠驅邪,右邊是雷宇迎善。到了唐代,歷史人物秦、、開始被貼為門神。年畫由貼門神演變而來,圖案越來越豐富。貼春聯最早的目的是辟邪。它的原型是古人掛在門上驅鬼的桃符。每到過年,“新桃換舊桃”,後來逐漸演變成用紅紙寫的對聯。再比如燃放煙花爆竹。最早引爆的是真竹,目的是驅邪避鬼。從宋代開始使用火藥制成的鞭炮,後世展出的煙花爆竹種類繁多。況且,壓歲錢在唐代被稱為“洗兒錢”,是用來辟邪的,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主要作為禮物的錢。這些習俗最早源於避邪的目的,逐漸被賦予喜慶、娛樂的功能。後來這些習俗的巫術功能被喜慶功能掩蓋了。春節的習俗非常強烈地反映了中國人的傳統觀念。除夕夜的團圓飯不僅是壹年中最豐盛的宴席,也是符號的組合。全魚象征壹年多,全雞諧音吉祥,豆腐寓意富貴,肉丸寓意團圓。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逐步走向工業化和城市化。在過去的20年裏,這種社會發展速度以驚人的速度得到了大規模的推進。中國的現代城市文明與以春節習俗為代表的傳統農業文明越來越遠。隨著服務業的發展,人們不必自己制作年貨。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不再期待年夜飯有多豐盛,孩子們也不用等到過年才能穿上新衣服。人們在傳統節日中所能體驗到的生活的美好方面,現在已經散落在日常生活中。沒有強烈的期待和集中的享受,人們對2008年的感受自然會平淡很多。壹些在家感覺“年味”淡薄的人開始外出旅遊過年,人們過年的方式也在與時俱進。

  • 上一篇:舊墻磚的去除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 下一篇:最佳泰劇(推薦幾部質量較高的熱門泰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