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圈裏出現了壹句話“向傳統文化致敬!”
什麽圈子?很多圈!出版圈、電影圈、戲曲圈、時尚圈,甚至和傳統文化沒有直接關系的商業圈、餐飲圈、選秀圈...似乎只要是打著文化的名義,特別是打著傳統文化的旗號,東西就會立刻變得高雅神聖。
當然,真正尊重文化尤其是傳統文化的人很多,但也有壹些人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名,謀取商業利益。羅蘭夫人的經典句子“自由,多少罪惡以妳的名義行事”被解讀為現實版的“傳統文化,多少利益以妳的名義行事。”
文化是壹個地區、壹個民族、壹個國家的名片,傳統文化是壹個民族多年積累的瑰寶。今天,我們有必要思考如何向傳統文化致敬。
孩子學國學很過分嗎?
前幾天看到這樣壹幕,讓人深思。小區裏幾個壹年級的孩子壹邊曬太陽,壹邊背《弟子規》。“家長要叫,不要慢,家長要點,不要懶,家長要教,要聽,家長要負責,壹定要聽話……”孩子們認真地背誦經典,很讓人感動,恍惚中讓人的思緒仿佛被帶到了以掃應付進,以禮帶樂的拍書時代。
可惜好景不長。當孩子的父母來迎接孩子回家吃飯時,不想回家的孩子用了各種方法和招數。有的拖著父母,有的沖著父母大喊,有的甚至抗議,在地上打滾。那壹刻,“尊長不要罵人,尊長不要看能力,魯豫長,快跪拜,久默,退禮,挺立”所包含的謙卑、禮讓和服從,與真實場景形成了殘酷的對比。那壹刻,難免會疑惑:無數的孩子都在學國學,但又有多少孩子真正理解了傳統國學中做人、做人的深刻內涵。
打開搜索引擎,輸入“少兒國學”。各種假期國學班招生廣告數不勝數。很多培訓機構看中了國學熱潮中蘊含的巨大商機,開設了各種相關培訓課程,內容五花八門,讓很多家長眼花繚亂。家住北京市海澱區的李女士說:“身邊很多人都給孩子報了國學培訓班,學了三字經和弟子規。雖然不能真正給孩子解釋國學班的意義,但總覺得應該報壹個。”
李女士的心態代表了很多家長的心態。“除了傳統的國學課程,我們還開設了太極、書畫、茶道和禮儀課程。”北京壹家培訓機構的負責老師說,“寒假課程花了3000元,給孩子們設計了7天的課程,包括給家長的半天國學體驗課程。報名才幾天,就已經滿了。
對此,有專家表示,人們對國學的重視反映了社會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呼籲傳統文化回歸是好事。而壹些培訓機構熱衷於炒作傳統文化,開設各種各樣、低質量的國學體驗課程,甚至打著傳統文化的旗號賺錢,導致傳統文化的傳播。當前,傳統文化“火熱”的同時,也存在“虛火旺”的問題。
多年從事傳統文化研究的北京師範大學教授李珊說,“現在很多所謂的商業國學良師益友,有的兒童國學只教給了孩子表面的知識,比如模仿各種古代禮儀,卻沒有真正把國學的精髓教給孩子。教育是壹門科學。如果只是學習壹些古代禮儀,那就太可笑了。我主張因材施教,繼承傳統也要註重孩子的個性。”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副院長陸昱霖教授說:“現在的國學熱確實是虛火。”。“我非常反對家長強迫孩子背誦《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傳統文化書籍,但他們並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與其讓孩子死記硬背,不如讓孩子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