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聽不大懂,但對戲裏的孔明、關羽、張飛以及趙子龍等人物佩服得五體投地,以至我在上小學時,那課本上還滿滿地塗抹著三國人物造像和故事場景,這可能就是我畫戲曲人物、癡迷三國的最初動因吧。
弗洛伊德說過:“成年人的所作所為,包括各種怪癖和各種愛好,都能在其童年中找到情感的起源和動力,不少藝術家所固執表達的都是他從小就不可磨滅的經歷,這些經歷伴隨著他們壹生,影響並決定著他們的藝術方向和風格。”
是的,誰也無法離開童年的生活情景,它壹直使我對民間傳統藝術癡迷摯愛,在剪紙、木版年畫、刺繡、泥塑、蠟染、石刻畫像、臉譜面具等形形色色的民間藝術形式中,我總能找到那些熟悉的影子——“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赤壁之戰”、“單刀赴會”等等,那單純明快的色彩,稚拙簡練的造型,熟悉的故事人物,總會剎那間讓我感覺到兒時大戲臺上那縷燦爛陽光的溫暖和喜悅。
從彩墨臉譜到三國人物畫創作,我始終把民族文化的精、氣、神融入到作品中,在“熟悉”中演繹著“陌生”的過程,尋找著壹種有意味的構成形式,在簡潔的線形和明快的色彩中去拓寬精神想象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