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重大活動,元宵節是每年固定的社火時段。這個時候,鄉鎮要掛起燈籠,搭起五顏六色的建築和平臺,裝上彩車,進行各種表演和街頭表演。
舞龍、舞獅、拋繡球、擡轎、民樂演奏、鑼鼓比賽、晉劇、秧歌、戲曲唱腔等傳統民間藝術活動競相登臺,現場人山人海,燈火輝煌。豐富多彩的節目會將遊客帶入當地的文化氛圍。
相關介紹:
社火,在晉城,也叫玩故事,大出風頭。晉城作為文化大市,文化底蘊豐厚。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晉城先民傳承了多種慶祝春節的傳統習俗,其中許多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平的九蓮燈,陽城縣的旱船馱樁,靈川縣的棒舞和鑼鼓...每壹場社火背後都有故事,每壹場社火都是民間傳承。
每年正月十七,在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高平市元村鄉梁湖村,都會有祭祀祖先、招待他人的取火工程。晚上會有路燈、打鐵花、音樂會等娛樂活動,還有歷史最悠久、傳承最好的“街頭書生”遊行。
壹些社會消防工程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被賦予了新的內容。澤州縣大陽鎮非物質文化遺產“兩鬼半夏”就是其中之壹。它不僅僅是壹種“送鬼王”的習俗,已經演變成壹種內容健康、形式活潑、趣味性強的文化娛樂活動,同時也成為壹種新的習俗。
大楊“兩鬼落”第六代傳承人常,今年78歲。他跟隨祖父和父親學習藝術超過60年。為了防止這種非失傳,老人現在已經教了20多個徒弟。
《兩鬼拉倒》是壹個人演的。通過腿、背、臂的活動,表現出拉、落、滾、跳的動作,給人壹種兩鬼相鬥、拉倒的喜劇效果。實際含意是“義”與“利”之爭,意為義利觀和做人原則。
每年“兩節”期間,前來觀看“二鬼拉倒”表演的遊客絡繹不絕,鼓掌叫好聲不斷,大家在熱鬧的樂趣中感受著節日的歡樂。
等社火過了,年就只能算了。然而,新年的氣氛仍然在人們的腦海中久久揮之不去。好像閉上眼睛還能聽到鑼鼓聲,看到五彩繽紛的社火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