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從服務管理領域到服務普通旅行者;二是從主要服務小汽車向主要服務公共交通轉變;三是從效率優先的原則向效率、安全、生態並重的方向轉變;第四,從學習和跟蹤國外先進技術到技術的自主開發和創新;第五,發展的動力主要從技術轉向應用和市場。
王曉靜表示,下壹階段,智能交通系統將主要以移動通信、寬帶網絡、RFID、傳感器、雲計算等新壹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更加符合人們的應用需求,信任度提高,變得“無處不在”。相應地,依托廣播電視網、移動通信網和互聯網,以雙向互動為特征的信息服務運營模式將催生壹批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以我國首個全國統壹標準、大規模應用的智能交通系統——電子不停車收費系統為例。短短幾年,已有20多個省區市正式開通運營。截至今年5月底,相關省區市已開通電子收費車道3000多條,用戶300多萬,服務網點和自助終端6000多臺。
上海市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研究所所長薛梅根認為,未來智能交通可能側重於滿足人們對安全和應急的需求,交通信息將成為人們生活信息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雨雪天氣後,哪些路段濕滑,需要特別警惕,可以通過手機或車載終端提前告知普通出行者。
同時,智能交通系統可以對個人進行成本核算,建立碳排放、汙染物排放和擁堵的成本分擔機制,使公平原則在社會交通系統中得到更充分的體現。
薛梅根認為,公共交通是未來解決交通問題的主要方式,智能交通系統的快速發展將有助於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務質量,有助於維持現有的乘客群體並吸引更多的乘客,有助於建立綠色、環保、可持續的交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