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顏、趙是豪爽悲切之人,民風彪悍,其實是有歷史淵源的。河北滄州是著名的武術之鄉,性格豪爽。許多武術大師和著名的護衛都是滄州人,其中霍元甲和王正儀就是代表。
王正毅,名字叫子斌,在家裏排行第五。因刀法出眾,江湖人稱其為“大刀王五”。
王五壹生沒有違反武德,是仁義之士。很多人都知道,大刀王五是從戊戌變法開始的。因為支持百日維新,他還開辦了“文武義學”。他是江湖上人人敬仰的大俠。營救譚嗣同未果後,王五何去何從?最後發生了什麽?
王五出生在壹個貧窮的家庭。他的父親在他三歲的時候因病去世,所以他和母親相依為命,做了很多工作,所以他很強壯,為後來的武術打下了身體基礎。
後來,王五拜當地最有名的武術大師李鳳剛為師。為了表示誠意,他跪在李家門前。最終,李鳳剛被他的精神所感動,收他為徒。
而且王五武功天賦很高。在他門下學了幾年,已經在《靈光乍現》裏了,功夫和師傅壹樣好。在師傅的推薦下,王五開始闖蕩江湖,以幫助別人飛鏢為業。
1874年,王五到北京成立元順鏢局。憑著十幾年的勇氣和經驗,鏢局做得紅紅火火,非常順利。王五和其他武術家最大的不同就是他非常善於接受新鮮事物,這可能也是他後來認可維新變法的根源。
譚嗣同是維新運動中與王武最熟悉的人。我們都知道譚嗣同的詩“橫刀向天壹笑,我就留在昆侖山。”按照梁啟超的解釋,兩座昆侖山壹座是指康有為,壹座是指大刀王五。
譚嗣同其實是王五的徒弟,跟王五學習單刃劍和七星劍。在師徒的親密接觸中,他們之間的關系極為密切。王五受譚嗣同變法思想的影響,甚至願意以譚嗣同為主。
當時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很多仁人誌士怒不可遏。為了表達自己的憤慨,王武設立了“文武學堂”,讓有誌青年免費入校,文武並重,同時傳承變法思想。
1898年,戊戌變法達到高潮,譚嗣同被光緒皇帝封為四品張靜,因此被召入京。王五非常支持譚嗣同的改革,甚至告訴譚嗣同,能和他誌同道合是他的福氣。
為了保護譚嗣同,自從他進京後,王五就壹直管著他的衣食住行,甚至還派了最好的武術家把守譚嗣同的住處。
但譚嗣同被委以非人之職,又被袁世凱通風報信,歷時103天的變法維新失敗。被捕的前壹天,他見到了在外國大使館避難的梁啟超。梁啟超勸他不要離開使館,但譚嗣同直接拒絕,要以自己的血性犧牲喚醒大眾。
王五趕到譚嗣同住處,勸他搬到元順鏢局,天壹亮就隨鏢局出城,但譚嗣同堅決拒絕。
隨後,譚嗣同等人在菜市口被斬首,只有王五冒著抗命的危險收屍。後來,王五在自己的住處為他們設了靈堂,連續七天舉行追悼會。隨後,王五加入義和團,率領自己的大刀隊沖鋒在前,殺死了很多外敵。
義和團運動失敗後,王五回到北京。他想去北方,逃離長城,但許多北京的朋友來找他。當時鏢局30多間房子都住滿了,王五無奈鋌而走險,留在了北京。
為了討好洋人,慈禧下令斬殺義和團,隨後清兵包圍了順源鏢局。寡不敵眾,王五最終被八國聯軍逮捕並殺害,享年56歲。
最後,王五的遺體被霍元甲安葬。所謂俠客,為國為民,大刀王五終於無愧於他的稱號,俠義精神值得大家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