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有壹個關於黃河的故事。

有壹個關於黃河的故事。

公元前2500年左右,黃河流域出現了軒轅黃帝的旗幟。於是,壹朵朵絢爛的文明之花,便從人類的始祖黃帝開始,開了。黃帝種谷、造車、捕魚、制鏡、紡線...在中華文化的曙光中,到處都留下了黃帝的剪影。

與此同時,中華民族的另壹位古代英雄也出現在這片黃土高原上。他是炎帝。據史載,他又被稱為神農氏,因為他生逢其時造雷,教百姓種地,嘗百草治百病。以他為首的原始部落在黃土高原的渭河流域種植了數百種糧食和蔬菜,使這壹帶的黃土地成為中國原始農業的發源地。

後來,炎黃聯手,在涿鹿之戰中打敗了蚩尤,在之戰中,黃帝又打敗了炎帝。黃河流域經歷了大裂變大融合,炎黃民族逐漸融合,也同化了其他民族部落,最終形成了以黃帝為黃通始祖的多民族華夏民族。相傳,顓頊、、堯、舜、禹等中華民族的英雄都是炎黃子孫。進入舞臺社會的夏商周祖先也是黃帝子孫。他們自稱“華夏”,有時幹脆叫“華”或“夏”,視黃帝為始祖,自稱“黃艷”或“炎黃子孫”。在莊嚴的黃土地上挖掘農業瓷器。

“黃河落東海去,萬裏湧心頭。唐代詩人李白的這兩首詩表達了我國人民對黃河的深厚感情。事實上,黃河從“世界屋脊”上的巴顏喀拉壹直流到太平洋西岸的渤海灣。時而狂放不羈,泛濫成災,被稱為“惡龍”、“禍河”。但黃河洪水造成了千裏曠野,在她暴烈的性格裏有壹顆慈母的心。中國人民世世代代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生活、繁衍、勞動和奮鬥,創造了輝煌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所以人們也稱黃河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漢代以前,沒有“黃河”這樣的名稱。當時人們稱黃河為“河”,用“川”字指代壹般的河流。所以古書只說“河出昆侖”。黃河的名字最早出現在韓曙,是東漢的歷史學家班固寫的。但直到宋代,人們才普遍稱之為“黃河”或簡稱“黃”。這大概是因為黃河含有大量泥沙,河水是黃色的,與其他河流不同。可見黃河含沙量大,早在漢代就被人們所認識。

為什麽黃河含沙量特別高?這要從它的起源說起。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等省,在山東省墾利、利津縣之間匯入渤海,全長5464公裏,流域面積75萬多平方公裏,是中國第二長河。

當黃河穿越海拔4公裏的青海高原。是壹條小溪,水流緩慢,水流清澈,從青海高原流出。大通河、金水河、條河匯合後,水量大大增加。經過河套平原,到達內蒙古河口鎮以下,黃河進入中遊。這壹段黃河流經山西、陜西兩省之間的黃土高原谷地,水量劇增,激流滾滾,沖刷著沿途的黃土。再加上大小支流帶入的大量泥沙,河水變得渾濁,成為舉世聞名的“泥河”。水利工作者在河南省陜縣測量時,平均每立方米河水含沙量達到37.6公斤,洪水期含沙量最高時為每立方米650公斤。黃河中上遊到下遊的泥沙總量平均每年654.38+0.6億噸,含沙量實在驚人。

黃河從河南金夢下面進入下遊,流經華北平原。由於下遊地勢低窪,流速緩慢,泥沙淤積量大,河床逐年淤積,有的河段高出河兩岸農田三四米,有的地方甚至高出十幾米,形成了“地上河”。這樣,到了汛期,河水很容易決口、改道、泛濫。在歷代反動階級的統治下,黃河得不到治理,兩千多年間發生了1500次決口,26次大改道。每次決口都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抗日戰爭時期1938國民黨反動派采取不抵抗政策。為了逃命,他們瘋狂地炸毀了鄭州花園口黃河南堤,使黃河改道南下,造成豫東、皖北、蘇北44個縣被淹,89萬人死亡,千裏之外變成壹片荒涼的“黃泛區”。只是在解放後,黃河才回到人民手中。

  • 上一篇:旱作農業主要分布在。旱地種什麽莊稼好?

    旱作農業主要分布在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北方幹旱地區,其次是南方的丘陵山區。旱作農業是指在降水少、無灌溉條件的易旱地區,依靠自然降水,采取壹系列旱作農業技術措施,發展耐旱、耐旱、耐旱作物的耕作制度。旱地育苗時,要把握合適的時機搶墑播種,以達到保苗促壯的效果。壹般在春分至清明期間可播中小粒種子,深秋初冬時可播大粒硬粒種子。

    壹、旱作農業的主要分布區

  • 下一篇:在江洋寫的第二本書《我們仨迷失》裏,錢鐘書有壹次會面。這些古代驛道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