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廢儒的儒商精神
晉商雖然大多出身貧寒,但壹旦解決了生存和生活的問題,他們都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和物力在後代甚至宗族子弟的教育上。同時,出於實用主義的傳統,他們也不允許被“名”所束縛。晉商眼中的所謂“儒商”精神,在於商人不僅要熟讀儒家經典,更重要的是要把儒生所堅守的信條作為道德修養的根本。
2.奉獻進取的開拓精神。
奉獻是儒家哲學的壹個基本範疇,孔子主張人要“敬其執事”“敬其己”,壹生都要為事業努力奮鬥,鞠躬盡瘁。晉商始終視經商為崇高的事業,兢兢業業,兢兢業業,堂堂正正,不卑不亢。晉商常以自貢為例,從來沒有儒家推崇貝加的觀點。
3.強調尚德的義利觀。
誠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修身和處事的行為準則。義利之辯,自古有之。孟子曰:“義也,人之正道也。”《左傳》說:“義是利之本;利,義之和也。”晉商認為,誠信是最重要的商業道德,才能做到誠信。從明朝到清朝的幾百年間,晉商壹直崇尚誠信忠義,看重尚德信條。
三晉文化的文化定位;
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化的搖籃。中華文化的* * *同構在這裏形成,並以此為中軸線再現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華夏民族的中原文化是這條中華文化巨流的脊梁,而地處黃河流域的三晉,自然在整個中華古文化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三晉地區是法家的主要發源地,戰國時期著名的法家大多出自這裏。公元前475年左右,新興的地主階級在許多國家掌權。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進壹步打擊奴隸主貴族勢力,發展封建主義,鞏固自己的政權,在本國展開了變法運動,包括魏國的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三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