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清代中後期,民間年畫達到頂峰。在中國,年畫是新年的象征,如果妳不貼年畫就不是新年。年畫不僅是節日的裝飾品,還具有文化藝術價值,是反映中國民間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
木版年畫發展到清代中後期,出現了幾十個產地,包括:重慶梁平、天津楊柳青、河北武強、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河南朱仙鎮、四川綿竹、山西平陽。清末民初,除西藏外,包括臺灣省在內的全國各地都使用年畫。
2006年5月20日,朱仙鎮、楊柳青木版年畫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7日,滑縣木版年畫等4幅木版年畫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老河口木版年畫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65438+2009年10月,木版年畫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名錄。
木版年畫的發展歷史
木版年畫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年畫中的門神歷史最悠久。早在漢代就出現了門神“守門將軍”的雛形。唐代以來,佛經版畫的發展、雕版技術的成熟以及宋代民間文化的發展,極大地促進了木版年畫的繁榮。
北宋時期,出現了專門出售年畫的“畫市”。那時候叫“畫紙”。宋朝的首都(開封)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此外,隨著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雕版年畫取代了手繪門神畫,官辦和民間作坊超過300家。宋金時期已經出現了《思密圖》這樣精美的木刻版畫,是現存最早的木刻版畫。
道光年間,“年畫”壹詞正式提出是在李光廷的《鄉村易釋》壹書中。從此,所謂的“年畫”就有了固定的含義,即指每年更換的木塊色套印的年俗裝飾品。經過近千年的發展,清代中後期,民間年畫達到頂峰。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木版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