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學”是美國教育家杜威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他強烈批判了傳統教育中以教室、課本和教師為中心的“三中心”教學。他認為這種教學只是壹種外在的灌輸,學生學到的知識只是來自書本和成人的經驗,與孩子真實的個人生活和經歷無關。學生被限制在教室、書本和老師裏,孩子們對學習沒有興趣,他們的個性得不到發展。杜威提倡“做中學”,認為要“表現和培養個性,反對自上而下的灌輸;以自由活動反對外在的規訓;向經驗學習,反對向課本和老師學習;為了獲得實現直接需要和目的的各種技能和技術,反對通過訓練獲得孤立的技能和技術;為了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機會,反對為或多或少遙遠的未來做準備;熟悉變化的世界,反對固定的目標和教科書。”“做中學”把學生放在教學過程的重要位置,有利於學生主動性的發揮,有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加強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但是,把“做中學”作為教學的基本原則,有壹個致命的缺陷,就是違背了教育本身的發展規律,把教學認識的過程和人類認識的壹般過程混為壹談。
教學認知過程是壹種特殊的認知過程。在教學中,學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主要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借助書本知識的學習和間接經驗的接受來實現的。在人類知識的長河中,人們沿著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路線,不斷探索和發現新的知識。學生在教學中的理解與此不同。他們的主要目的不是探索新的真理,而是學習和繼承人類已有的認知成果,把別人的認識轉化為自己的認識,把人類的認識轉化為個體的認識。這個認知過程就是個體在教學條件下的認知過程。
註重學習書本知識,並不意味著絕對不需要直接體驗。只有把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結合起來,學生才能深刻理解書本知識和他人的認知成果。但在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中,間接經驗應該是主要的,這是學校教育教學的本質特征。杜威的“做中學”正好相反。他反對老師把系統的書本知識傳授給孩子,主張壹切學習都從體驗、活動、社會生活開始。在個人經驗的基礎上,把這些瑣碎的經驗進行整理和總結,就上升為壹種普遍的抽象認識。這種做法把教學認知和人的認知混為壹談,沒有看到教學認知應該側重於學習間接知識的特殊規律。這在理論上是極其錯誤的,在實踐中也造成了非常有害的後果。20世紀上半葉美國教育質量的下降與此不無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