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美德 - 三道彎的中國舞蹈三道彎表現方式

三道彎的中國舞蹈三道彎表現方式

在中國的各民族的舞蹈中,漢族有其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秧歌。由此,“扭”在漢族舞蹈中處處皆是,壹個扭字,把漢族民間舞蹈形象地勾勒出來。各種各樣的扭,各個地方的扭,都有所不同。膠州秧歌是要調動全身各部位“扭、擰、韌、碾”循環往復,動作連綿不斷,富有激情,這形成了流動中的特有的“三道彎”。東北秧歌強調扭得“活”,扭得“浪”,扭出味道來。河北秧歌則有“扭”多於“跳”的特點。海陽秧歌註重的是“扭中擺”。陜北秧歌“扭”是關鍵。安徽花鼓燈舞蹈中,“三道彎”是它的亮相招式,無論是“風擺柳”、“三點頭”還是“單背巾”、“鳳凰單展翅”,都呈挺拔向上的曲線造型。雲南花燈“歲得團”中出現的三道彎是將腰胯扭得大而靈活。這麽多種“扭”的姿態,把漢族人民大氣的舞蹈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藏族舞蹈舞姿秀美,也呈“三道彎”體態。比如,“弦子舞”的突出特點是流暢、圓潤、舒展。膝部既松弛又有控制的微顫是其動作核心,上身與胯部輕微連續的逆向橫移,加上頭部的配合,形成的內在微妙的晃動,使得女性的律動美在這種舞蹈中發揮得恰到好處。

朝鮮族的舞蹈主要是“手足同時運動。”其中“輪回舞”的動作有“扭與擰”、“前後翻”、“左右旋轉”等,這種手臂與身體形成的三道彎進而發展為太極形和螺旋形的舞姿。

滿族的舞蹈風格具體體現在:“腰身扭曲三道彎,托耳奔馬拉弓箭,摸鬢托肋單舉手,舉額齊眉有曲線。”滿族舞蹈的胯部動作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它通過頭、胸、頸和腿部與胯部的呼應,使身體呈現優美的S型。

以上這些中國民間舞蹈的基本形態可以追溯到漢代。漢代的樂舞畫像內容豐富,題材廣泛,尤其在刻畫人物形態上普遍采用誇張手法把舞妓腰部描繪得細如束絲、軟若柔枝。不但顯示出舞者身形的秀美,還將漢代舞蹈“翹袖撅臀”、“纖腰長袖”形成的“三道彎”形態惟妙惟肖地刻畫出來。漢代歌舞對舞者自身的素質要求較高,比如西漢名舞人趙飛燕,她腰肢纖細、身輕如燕,能夠在方寸之地任意變幻造型,創造出美輪美奐的“三道彎”舞姿。在中國舞蹈發展過程中,唐代舞蹈是壹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舞姿造型本身具有天然的S型曲線,形成了直角三道彎和圓曲三道彎等諸般造型。舞者的身體形態都是豐乳、細腰、沖身、出胯、歪頭的“三道彎”。

  • 上一篇:木工衣櫃顏色
  • 下一篇:朱良傳說的起源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