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可以食用的民間藝術品”就是山西的面塑。世界面食在中國,中國面食在山西,山西面食素有“壹面百樣吃”之譽,而面塑就是吃出來的藝術品。
面塑在民間叫面花,是在儀禮、歲時等民俗節日中用於饋贈、祭祀、裝飾的信物或標誌,是壹種極有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具體說來,它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識、造型語言的綜合凝聚物。
為了紀念介子推,山西民間制作出百樣寒燕面食,實際上這也是人們感受春天來臨、萬物新生時對自然崇拜的表現。所塑動物神似而形美,具有擬人的效果,讓觀者在感情上產生***鳴,體會到萬物萌生的欣喜之情。
山西面塑主要用來對天、地、神加以祭祀和祈禱,是尋求豐衣足食、萬事如意的生活理想的體現。如春節期間祭供竈神的飯山、花糕,形體都比較大,寓意米面成山之意。為紀念大禹治水,在祖靈前供壹只面羊,以表虔誠之意。長輩送兒孫後輩“錢龍”意在引錢龍入府、招財進寶,另有各類點彩的帶花饃饃,是酬賓待客、訪親探友的講究禮物。
面塑在歲時節令風俗中充當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在人生重要階段的壹些儀式中,更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孩子滿月,長輩要做壹個直徑尺余的叫“囫圇”的食品,上有精細的十二屬相造型,孩子屬什麽,就在那個屬相上點壹個紅點,謂之“點頭腦”。“囫圇”中間放置精美的龍、鳳或虎頭,寓意龍鳳呈祥或猛虎驅邪。婚禮迎娶、慶壽賀生、建房上梁等重大節儀都有對應的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面塑作品。
總結:從有史料記載的東漢算起,經過千余年的發展,山西面食在制作上逐漸形成了搟、抻、揪、切、壓、撥、煮、蒸、炒、炸等多種方法。但山西民間面塑作為民間藝術品被人關註是近幾年的事,故在歷史上既無作品記載也無珍品傳世,實在是壹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