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胎畫琺瑯技術起源於17世紀的法國。清朝康熙年間,這種手工藝被傳教士帶入中國的官方宮廷。
康熙在內務府設立琺瑯彩,復制琺瑯彩工藝。采用進口搪瓷材料在不同質地的胎體上試燒,如銅、玻璃、瓷器、紫砂等。最早出現的產品是銅胎畫琺瑯,而法朗彩瓷創造性地將以前裝飾在銅胎上的琺瑯色彩運用到瓷器上,稱為瓷胎畫琺瑯。
這個過程從17年底開始,壹般都是皇帝親自下令。景德鎮禦器廠燒制素瓷,運到官署。然後制造所的琺瑯工作,先從景德鎮引進“磁繪師”,再由宮廷畫師上色、烘烤。也有前朝的白瓷,用的是官邸的舊藏品。搪瓷瓷器小巧玲瓏,胎體薄,容易燒壞。
琺瑯彩具有色彩強烈、色澤鮮艷、不透明、層次豐富的特點,具有強烈的立體感和油畫的質感。當時是專門生產給皇室享用和使用的,數量很少,所以很值錢。
康熙琺瑯瓷器采用進口琺瑯材料,裝飾在器物外壁。色料較厚,有凸起感,有的會有微小的冰裂紋。裝飾多模仿銅胎琺瑯色,題材多為黃、紅、藍、豆綠、絳紫等色,並繪牡丹、玫瑰、荷花、菊花等對稱花卉圖案。
有的還在花芯裏分別填入“萬”、“壽”、“常”等吉祥字。畫家莊重細致,有花紋裝飾的效果。器物種類以盤、碗為主,瓶極少。內部潔白,釉層均勻。底部壹般為紅色或藍色“康熙禦制”四字宋體琺瑯料,加兩框。
雍正琺瑯彩瓷有了新的突破和發展,琺瑯彩材料的品種比以前更加豐富。雍正琺瑯彩瓷器格調高雅,除少數仍襯以色彩外,大部分為白色,花鳥、竹石、山水等。都是通俗的,配有相應的詩句。在詩的開頭和結尾,朱溫和柏文都印有用胭脂水或紅色繪制的印章文字,這已成為將制瓷技術與詩、書、畫和印刷相結合的藝術珍品,就像中國傳統的工筆畫在瓷器上壹樣。
雍正琺瑯彩瓷器以小器皿為主,主要是盤、碗、杯、碟、酒盅,還有少數茶壺、瓶。器皿制作精美,體現了雍正時期制瓷的典雅。
乾隆制作的琺瑯彩瓷器,數量和品種都超過了康熙、雍正兩朝。開始出現“滾”的過程,即在裝飾外的彩色地面上用針狀工具刮出鳳尾的草紋;多以金色裝飾瓶的口邊或花紋,為瓷器增添豪華而豐富的藝術效果;開業裝修很受歡迎。
有碗、盤、小酒杯、碗、瓶、茶壺、盒子等等。乾隆琺瑯彩瓷器有多種風格,如四字宋體或篆書藍料兩欄或無欄,六字單行篆書藍料青花本及“清乾隆年”。少數使用金彩署的六字篆書。筆畫寫在底部的白底或青綠色空間的空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