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民族旅遊
意義
民俗文化旅遊線路
開始
65438+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
自然
旅遊、文化
快的
航行
集錦
復古再現
原位濃縮型
自然形態
主題附件樣式
短期表達
民族文化
自1990年代以來,在許多場合,民俗文化不再被強權政治貶為“落後”、“迷信”、“原始”、“愚昧”,而是被發明為壹種旅遊資源,用以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向外國遊客展示當地形象。壹時間,中國的民俗村鎮、園林數不勝數,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打破了往日的寧靜和淳樸。國內外成群的遊客來回穿梭,許多已經消失的民俗被知識分子挖掘和發明,並被策劃包裝成展示古代民俗生活的動態的、參與式的旅遊產品。
民俗旅遊2
文化旅遊
旅遊研究者認為,民俗旅遊是壹種高層次的文化旅遊。因為它滿足了旅遊者的心理需求,成為旅遊行為和旅遊發展的重要內容之壹。在中國的壹項抽樣調查顯示,26%的美國遊客來中國是為了享受名勝古跡,而56.7%的人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習俗最感興趣。由此看來,民俗旅遊不僅成為政府部門發展經濟、吸引外資的重要文化資源,也成為滿足西方人想象力和“了解”中國生活方式的途徑。然而,當我們在全球化語境下審視中國當前文化處境中的民俗旅遊,當我們將民俗作為壹種活態文化的生態原則來考慮時,我們有理由擔心民俗旅遊正日益脫離其原有的文化生存語境,已經完全儀式化。當民間生活失去了生存土壤,被拋進壹個戲劇化、儀式化的場景,就成了觀看和被觀看的對象,並不是壹種自然的、原生態的生活狀態。我們需要問的是,民間文化曾經被現代話語斥為“落後”和“迷信”的轉化對象,曾經代表著現代的過去,是古代天真和混沌的代名詞——雖然在中國當下的文化情境中。民間文化在很多時候還是被想象成天真無邪的代名詞——但民間文化是如何在人們的潛意識中被如此定義並融入到民族國家的現代話語中的呢?在全球化背景下,作為民族文化主要標誌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編織的?民俗文化旅遊的繁榮是由什麽樣的意識形態和力量主導的?我們不得不承認,由於權力政治和資本,民俗文化旅遊註入了意識形態和商業經濟因素。作為壹個具有獨特文化內涵和價值的符號系統,它日益成為壹個承載著原初意義的形式外殼。而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民俗旅遊已經成為全球化的象征,成為人們放松身心、擺脫生活壓抑的壹種方式。民俗旅遊已經成為發達地區人們好奇的對象和滿足西方人對中國社會想象的方式。隨著民族國家內部地區間經濟文化差距的日益突出,它也成為地區文化想象的文化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