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是文化的壹種分類,既有文化內涵,又有文化形式。文化是人工環境,不能生物遺傳。人必須經歷學習的過程,即文化適應,學習他出生的社會和社區的文化。所以壹個嬰兒出生後需要學習語言、禮儀、習俗、宗教、價值觀等等。民俗可以是任何文化。可能是語言、社會組織、禮儀、風俗、信仰、知識、儀式、宗教、幽默、娛樂、社交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傳統文化。民俗是壹個文化適應和社會化的過程,通過學習使壹個生物人成為社會人。
田兆元:在我看來,民俗是生活的多彩音樂,是提升日常生活境界的文化元素。民俗是文化的壹種表現形式,即傳統和文化的活態形式。它是經過幾千年的淘洗,文化精髓與現實相結合的產物。民俗對特定群體具有很強的認同功能,因此在當代社會建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哈森:妳主要從社會功能的角度來定位民俗,我側重從個體成長的角度來定位民俗。其實目的都是壹樣的,因為民俗都是關於人的文化形態。當壹個人還是個孩子的時候,民俗就出現在他的生活中,影響著他的壹生,被傳統民俗影響著,直到他去世。民俗是伴隨人類生活的存在。民俗必須是傳統的,傳統需要時間和空間的延續。很多民間故事都有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還有習慣、迷信、儀式、藝術等。,代代相傳。這些都是學習的過程。
田兆元:妳關心的是人在民俗的教育下如何成長。我關心的是,在民俗的影響下,社會是如何建構的。我認為民俗是壹個復合結構,由敘事系統和行為系統組成。民俗要實現建設社會的功能,必須具備文化含量高、規律性強、審美特征豐富三個屬性。說民俗文化含量高,就是說民俗是文化的精華。比如節日、慶典,比如中國的春節,西方的端午節、聖誕節,都是超越日常的境界,是審美的,是充滿信仰的,是不折不扣的文化精髓。
原文:“民俗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元素”
美國著名民俗學家Hasan M.EI-Shamy與華東師範大學田兆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