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和文明需要傳承。這些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生存發展的產物。現在的中國人和未來的中國人,如果不能理解自己的祖先和國家發展,輕視這些傳統和文明,就會失去自己的特色。
中國的傳統節日與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道德品質的密切關系,也使得中國的傳統節日沒有被西化。中秋寄托了遊子的鄉愁;端午節展示了勞動人民為豐收而耕作的喜悅。清明節表達了他的親屬對死者的悲痛,而新年則反映了人們對和平幸福生活的簡單願望。這些節日背後的意義是任何外國節日都無法替代的。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倡導保護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端午節從不放假變成了放假壹天,電視媒體也加大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宣傳,提高人們的了解和關註度。
在這個受到外來文化強烈沖擊的21世紀,我們太過關註西方萬聖節的南瓜。情人節的玫瑰;聖誕節的白胡子老人。從而忽略了過年的“福”字,端午節的艾草,中秋節的月餅,這對我們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本土文化的損失。沒有這些文化和傳統,我們也會失去自己的信仰和特色。
當今社會,我們還是要明白不崇洋媚外的道理。外國的傳統和特色往往不適合歷史悠久的中國。就像君主立憲制不適用於中國;刀叉不能成為中國人吃飯的主要工具,直接的說話方式改變不了中國人的圓滑,就像外國的節日不應該是中國人的節日壹樣。
壹個民族的傳統節日,是幾千年來歷史文化的長期積累和凝結,再由後人總結和實踐而形成的。從各種節日習俗中,後人可以清晰地體驗到先民生活的歷史文化圖景。當承載著民族傳統文化的節日不再被重視,節日的文化內涵逐漸被遺忘,中國作為“文明古國”的美譽也將不復存在。我們需要加強對傳統節日的宣傳和推廣,從自身做起,堅守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