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活動有流杯、流蛋、流棗、要飯穿柳圈、探春、徒步、吃精米、唱歌等。漢族有吃地方菜、煮雞蛋的習俗。三月初三,漢人除了祭祀之外,逐漸發展為河邊玩耍、男女相會、賞花等民俗活動。唐代大詩人杜甫寫過“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美人多”。宋代歐陽修也有壹句話寫道:“西湖清明節美,滿眼繁華。誰在爭路?綠柳翠竹推車走。遊客黃昏必去,醉醒。”這些都說明三月三的習俗在唐宋時期依然盛行。在臺灣省和福建,三月三日是“三月節”,“采鼠麯草拌米線為第壹拜”(幹青狄龍《臺灣省賦誌》)。四川忠縣有“三月會”,隆重舉行紀念抗敵將軍八蠻子的活動。那壹天,群眾擡著巴蠻子的神像,繞城遊行,社火隊緊隨其後,耍龍燈,舞獅,大家裝點燈籠,放鞭炮,好不熱鬧。中國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壯族人,三月三日以上,趕上宋集市,搭起宋棚,舉行宋會。青年男女唱歌、摸蛋、拋繡球、談情說愛。相傳,它也被稱為宋仙節(見下文“三月魏松節”),這是為了紀念壯族的歌曲劉閑三節而形成的。侗族人民舉行的活動比節日多,如煙花,鬥牛,鬥馬,唱二人轉,踩大廳,也稱為“煙花節”。布依族,節日裏殺豬祭祀社神、山神,吃黃糯米,三四天互不往來。瑤族把3月3日作為“幹巴節”,這是壹個集體漁獵的節日。他們將捕獲的野生魚逐戶分發,享受豐收的喜悅,然後聚集在廣場上唱歌跳舞慶祝節日。畬族以三月三日為谷米的生日,家家戶戶都吃黑米。傳說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領起義軍抗擊政府軍圍剿,因黑稗果而軍力大增。3月3日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為了紀念這壹事件,畬族人每年3月3日吃黑米,聚在壹起唱歌。在畬族中,三月三是壹個可以和春節相提並論的重要節日。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宰殺動物,祭祀祖先。許多家庭經常選擇這壹天舉行婚禮。節日吃黑米。夜幕降臨時,會舉行篝火晚會,爭奪歌曲。畬族擅長唱歌。這壹天,往往會邀請全省各地的畬族歌手上臺表演,場面十分熱烈。節日期間,我們要趕上舞池,用火把、木劍、竹竿、龍燈、舞獅和魚燈跳舞。同時還有要凳子、做石鉆、肚皮貼、抱杠、趕野豬等畬族民間比賽。“三月三”節日是畬族人文歷史的縮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在建設新農村、加強民族團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由於畬族分散居住在東南沿海欠發達地區,隨著現代化進程和畬族生存環境的變化,畬族的語言、服飾、歌舞逐漸漢化,“三月三”傳統節日活動趨於萎縮,亟待保護。
上一篇:歐洲貨幣市場的特點及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下一篇:黑龍江省發展糧食物流電子商務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