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布袋戲古稱“吊絲木偶”,閩南俗稱“嘉裏”,也叫線戲。唐朝末年,當在福建稱王時,木偶戲傳入泉州。到了宋代,已經在泉州民間廣為流傳。明代泉州木偶戲已脫離了屬於片段和雜技表演的“耍木偶”形式,可以演出大型歷史劇。
清朝道光、獻縣年間,木偶制作技術有了很大提高。藝術家們根據木蓮、西遊記、神格的特點,創作了許多彩繪臉譜和鬼臉頭像。同時改進了可移動頭像,讓木偶前進了壹大步。
清末民初,素有“禮學才子”之稱的林在當時反帝思潮的影響下,曾與書生楊秀梅創作過《說嶽》《水滸傳》等聯戲,從而擺脫了木偶戲,只服務於婚喪喜慶的圈子。林、連等人也創造和提高了許多表演藝術技巧。
如拔劍、插劍、打蛇、舞傘、織布、打鈸等。,大大豐富了木偶戲的表演藝術。如今,泉州木偶保留了豐富的傳統藝術和精湛的觀賞技藝。其主要特點是:壹是劇目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既有歷代積累的傳統劇目,也有由古代經典改編的神劇,如火焰山、太極圖、鐘馗醉等。以及反映當代生活的現代戲劇和啞劇。如《東海哨兵》、《放羊之歌》、《慶祝豐收》、《捉貓》等。劇本很文藝,故事很吸引人。臺詞幽默風趣,歌詞優美生動,音樂融合了南音和福建地方音樂的優雅旋律,感情深厚美好。二是木偶形象完整,制作精美,成為舉世聞名的中國民間工藝瑰寶。第三是復雜奇妙的穿線,每個木偶上有16到30多根線,操縱表演難度大。脫衣服,拔劍,打傘,各種眼花繚亂的絕技,都可以靠精湛精準的畫線功夫得心應手。合理的臺詞布局、嚴格的臺詞策劃程序、精湛的操縱技巧,形成了泉州木偶劇表演細膩逼真、動作細膩的藝術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