畬族的傳統服飾絢麗多彩。畬族的服飾崇尚青色,材質多為自織亞麻布。目前,畬族男子的服飾與漢族無異,而閩東、浙南的壹些畬族婦女仍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衣領、袖口、右翻領鑲嵌蕾絲,有穿短褲裹打底褲的習慣。尤其是女性的發型和漢族不壹樣。女生喜歡把紅毛線紮在頭發上,編成長長的辮子,戴在頭上。已婚婦女通常佩戴飾章,即以紅布手帕包裹壹根小巧精致的竹筒,在其下懸掛壹尺長、壹寸寬的紅綾。不同年齡的女性,老中青,頭發裏也有黑色、藍色或紅色的羊毛。冠上飾有圓形銀質勛章,牌上掛有三枚小銀質勛章;掛在額頭上,畬族人稱之為龍髻,意思是“三公主”戴的鳳冠(相傳高辛皇帝將三公主許配給曾立下狗王斬首大功的潘虎。王冠上還有壹個銀簪,再戴上銀項圈、銀鏈子、銀手鐲、銀耳環,就特別華麗耀眼了。
解放前,畬族的婚姻家庭普遍實行壹夫壹妻制,至今仍保留著樸素的婚俗。壹般來說,同姓是不結婚的,但民族內部的潘、蘭、雷、鐘四姓是結婚的。原來,外婚是畬族的傳統婚俗。然而,由於歷代統治者的民族壓迫和歧視政策,畬族和漢族之間的婚姻是被禁止的,這曾是畬族內部的壹種宗族統治。解放後,隨著民族平等團結政策的實施,畬族與漢族的通婚日益增多。在古代,畬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戀愛的傳統,以唱歌的方式結婚是她祖先的習俗。但隨著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受到漢族婚姻觀念的影響。解放前畬族婚姻的封建買賣安排十分嚴重。解放後廢除,現在畬族青年男女基本可以自由戀愛,自主結婚。葬禮的形式是土葬,保留了重葬的習俗。
畬族的傳統節日主要有農歷四月的龍舟節、七月初七、立秋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等。此外,每年農歷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是畬族的祭祖日。
摘自《民族工作全集》原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