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北宋末年社會混亂,但我們不能用現在的觀念去要求英雄們,英雄們可以為自己的行為找到支撐的理由。謀反可以找個理由是“奸臣當道”,搶劫可以找個理由是“為民窮”,但是沒有理由去殺壹個四歲的孩子,哪怕孩子的父母是十惡不赦的人,也沒有理由去劈孩子的頭。梁山抓獲高俅後,沒有殺他,而是以禮相待。可見善惡並不是梁山殺人的標準。朱彤討厭李悝jy,是因為他殘忍無知,甘願做殺人的工具,和壹個殺了四歲小孩的賊沒什麽區別。因此,朱彤羞於與李悝jy交往。“若有黑旋風,我絕不上山”(第52回)。
《孟子》中說“惻隱之心也是仁德”,對壹個和自己沒有血緣關系的小衙內的同情和憐憫,體現了朱仝性格中善良的壹面。和雷橫壹樣,上半場壹直蒼白模糊的朱彤,終於在這壹刻凸顯出來。關雲長的大致外貌只是朱仝的骨架。有了仁的性格,朱仝這個大胡子才能從紙面上站起來,真正成為英雄。作者似乎也偏愛朱彤。朱仝的結局是“他在寶鼎府治軍,後劉光世破大金,使太平軍節度使”(回120),是梁山為數不多的戰果較好的頭領。不知道作者是不是因為朱彤的善良,才給他安排了壹個圓滿的結局。隨便想想,說說吧。
仁和孝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基本道德規範,得到社會各階層的廣泛認同。《禮記·中庸》:“仁者也,人也。”《論語·顏淵》:“樊遲問仁,孔子曰‘愛’。”《墨子·經說俠》:“仁,仁也。”莊子天地:“愛人物即仁”,韓愈原道:“愛人即仁”。雖然各種思想巨人的主要觀點不同,但他們對仁的解釋都有珍愛的意思。先賢的願望是美好的,人和人都能珍惜事物,那麽這個世界將會是多麽的和諧美好。然而願望雖好,就像Intena Sonnell壹樣,沒辦法知道什麽時候能實現。
孝比仁更具體。《詩經·瀟雅》裏說:“哀父母生我。”去掉太多後人強加在孝道上的枷鎖。孝順是人之常情,甚至可以說有些動物是自發的愛父母。有“小羊跪奶”“烏雞反哺”等成語,不孝之人難免會被譴責為“禽獸不如”。在言情傳說中,很多人物都被賦予了孝心。比如《東周列國》裏的祝安,粗魯又強勢,誰也勸不動他和別人打架,但只要他媽壹聲招呼,他就會回去,給這個強勢的男人增添壹點可愛。《唐碩》中的成無法無天,造反成了人間惡魔,卻不敢違抗老太太的教訓。人們把他當作長壽的福將。楊迪弒父弒弟的傳說,被批評為“南山壹竹,書罪無窮,東海難殺浪。”唐太宗殺弟,逼父深挖歷史。雖然他有很多好處,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後人的批評。可見壹個人謀反作亂沒關系,不孝的人會唾罵。
如仁、孝是中國人道德觀念的底線。梁山好漢們保留了壹些這樣的道德底線,比如李悝孝順母親,宋武像父親。我想這大概也是梁山好漢雖然暴力,甚至違背道德,但依然能得到讀者認可的原因之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