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差異是跨文化交流的障礙。比如,目前“龍”是我們的精神圖騰,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中國人以身為龍的傳人為榮。但在西方人眼裏,對“龍”並沒有那種特殊的感情,甚至把“龍”理解為張牙舞爪的可怕怪物。
文化教育是運用語言實現交流的關鍵。培養交際能力是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但有語言能力不等於有交際能力。嘗試幾個例子:
1.地址格式
學生們知道老師的意思是“老師”,所以他們相應地稱“王老師”為王老師。
事實上,英語教師只是壹種職業;中國人有尊師重道的傳統,“師”不僅是壹種職業,更是壹種對人的尊重。因為這種文化差異,學生有壹個簡單的認識:王老師=老師。
王.另外,“張護士”,在漢語中習慣上叫張護士,在英語國家的人聽來很不可思議。在英語中,人們壹般用先生、小姐、夫人等稱呼。
贊美
在說英語的國家,贊美也經常被用作交談的開場白。贊美別人,最常見的回答是:“謝謝。
妳們..“比如:
妳的裙子看起來很漂亮。
乙:謝謝妳。
但是,這個問題在我們傳統的中國觀念中,還是要用謙虛的語言來回答。
3.隱私
人們第壹次見面,關心的是年齡、婚姻、收入,但外國人對此很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再比如中國人關心的“妳去哪裏?”(妳要去哪裏?)和“妳在幹什麽?”(妳在幹什麽?)在英語中,變成了刺探他人隱私、監聽他人言語的審問,不得人心。
問好
中國人習慣問:“妳吃飯了嗎?”(妳吃過了嗎
晚餐?如果妳對說英語國家的人說這句話,他們會認為妳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的人通常談論天氣、健康、愛好和嗜好。
5.節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在節日中也很明顯。除了中國和英語國家的節日(如元旦),雙方也有自己獨特的節日,如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中國;英語國家包括情人節(情人節)、復活節(復活節)、感恩節(感恩節)和聖誕節。在節日裏,中國人和英語國家的人對別人送的禮物也表現出不同的態度。國內的人往往只能無奈的拒絕和接受,壹般接受後也不會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面帶微笑,可能會有“貪錢”的嫌疑。然而,在英國文化中,人們通常會當面打開給別人的禮物並稱贊他們,並高興地感謝他們。
因此,在教學中應加強中西文化的比較,有意識地、自然地將中西文化的差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利用各種渠道和手段吸收和體驗外來文化。我們不僅要重視語言教學,還要重視語言和文化差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實踐中正確使用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