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候較冷的地區,如青海,漢族人多穿皮革和羊毛制品。
清朝時,富裕家庭的男人穿長袍馬褂和瓜皮。女人穿單雙袍,穿小尖頭布鞋。普通人穿粗短上衣、棕色上衣(羊毛做的上衣)、羊皮或山羊皮長短皮上衣、布褲子或棕色褲子、黑白氈帽、腰帶、綁腿。
民國時期,男人的衣服基本和清朝的壹樣,但是沒有留辮子。他們夏天戴甜瓜帽、黑白氈帽,冬天戴機車帽、羊羔帽或狐貍帽。男士穿布鞋或自制的有底船鞋,女士穿繡花布鞋。年長的女性屬於高編發型,而中青年女性則佩戴花頭、銀別針、銀銅耳環、戒指、手鐲等首飾。
1949後,男性穿中山裝或列寧裝,女性紮雙辮或剪短發,不戴首飾,衣著樸素。20世紀80年代,服裝變得越來越時尚,男人穿西裝和夾克。女性的服飾不斷變化,金銀戒指、耳環、項鏈受到年輕女性的青睞。
2.漢族飲食
漢族的食物結構與回族接近。面食做法比較特別:用煙草燒制的烤箱饅頭;炸嘴,油鏟,翻筋鬥;大麥粉是用幹糧和鍋盔烤出來的。夏天農村喜歡吃蕁麻拌湯,韭菜,煎餅。秋糧半熟後,用大麥粒做,用油煮熟,配以蔥花、鹽、香菜等。,風味獨特,又叫“吃青”。
漢族人吃豬肉、牛肉和羊肉。尤其是“羊被”很有講究。選壹只肥羊肉,宰後切成小塊,加調料,用青油煎熟,加少許水,蓋上大餅,用溫火煨,餅就著湯和羊肉吃了。它鮮嫩、營養豐富,是待客佳品。
漢族人喜歡喝奶茶和茯苓茶。逢喜事喝酒,請廚師做酒席,八盤肉,八盤海,十碗。
3.漢族人生活和旅行
漢族人用土墻圍起來的獨院輪廓。過去多為土木結構的土房,以壹間北屋坐北朝南為主屋。在主房間的中間有壹個中殿,用來放長桌子或櫃子。花園建在院子裏,大門朝南。在室內靠窗的地方做壹個加熱的炕,鋪上地毯吃飯或者休息。
從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磚木瓦房逐漸取代了土房。大約在1949年,鐵和銅火盆以及牛糞塊或由牛和馬糞制成的木柴被用於室內取暖。
20世紀50年代以後,煤炭被大量開采,泥爐和鐵爐取代了火盆。20世紀60年代,自行車、膠輪車和卡車逐漸被用作交通工具。80年代以後,自行車、汽車、拖拉機、摩托車等。成為普通的交通工具。
拓展漢民族文化心理
中國漢族的文化心理是經過幾千年的積澱逐漸形成的。雖然近百年來各種現代文化思潮的輸入極大地沖擊了這種傳統文化心理,但其影響依然根深蒂固。這就形成了漢語在人們言語交際過程中獨特的語用特征。
以農業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社會統治了中國幾千年。這種封建宗法社會在民族心理上造就了兩個特點:壹是高度重視血緣關系,二是強調階級差異。因此,言語交際中的壹個突出特點就是註重親屬稱謂的使用,嚴格區分尊卑。
在西方,我們可以看到年輕壹代對他們的長輩直呼其名,這在中國人的交流中是不允許的。在和親戚中的長輩說話時,壹定要使用稱謂,這是壹種禮貌和有教養的表現。而且,親屬稱謂作為壹種敬語,廣泛應用於非親屬說話者,如叔叔、奶奶、阿姨等。他們被認為是對彼此的尊重和親密的表現。
百度百科-漢族風俗